在我國文學作品《水滸傳》中,武松與魯智深大約就是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接下來聽聽本站小編講一講他的一些故事。
但是親兄弟有時候也會打架——獨生子女對這一點可能感觸不深或根本就沒有感覺:過去的一家經常有五六個親兄弟,在家裡打得鬼哭狼嚎,但是有一個跟外人打架,肯定是一窩子全上,所以農村打群架看著是十幾二十人打得頭破血流,其實參戰的只有兩家人。
魯智深和武松這對異姓兄弟,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是毫無疑問,在武松心中,魯智深的份量並不比武植輕。
魯智深出家後,在智真長老影響下已經收斂了殺氣,平時笑呵呵地喝酒吃肉,跟大相國寺的偷菜潑皮也能玩兒到一塊兒,但他有時候也會做金剛之怒,真急眼了,甚至會對武松發火。
在魯智深一生唯一一次跟武松急眼並差點翻臉的事件中,我們看到了大俠與刺客的不同,同時也會捫心自問:武松嚴密監視,魯智深偷偷溜掉,在這場激烈爭執中誰更值得尊敬?
魯智深跟武松吵架,導火索是九紋龍史進和華州城賀太守:賀太守欺男霸女,史進路見不平要刺殺那廝,結果事機不密失風被擒,這就引發了魯智深與武松的激烈爭吵,而且是魯智深先急眼了。
話說當年魯智深上了梁山之後,掛念著史進的少華山失去了掎角之勢,有可能抵擋不住官軍絞殺,就想拉兄弟一把,大家一起上梁山,喝酒也熱鬧一些。
武松與魯智深焦不離孟,自然也跟著魯智深同上少華山。這時候我們就看出神機軍師朱武的不義氣了:史進被抓,命懸一線,但是這位前大寨主現二當家,既不出兵營救,也不到江湖搬兵,就那麼坐在山寨等著史進的首級被挑上城頭示眾。
朱武見了魯智深武松,不提營救史進,反倒替自己的安全擔憂:「(官府)又要聚起軍馬,掃蕩山寨。我等正在這裡進退無路,無計可施。端的是苦!「
聞聽此言,魯智深連少華山也不想上了:「這撮鳥敢如此無禮,洒家便去結果了那廝!」
在魯智深著急,朱武卻不著急,他硬要拉著魯智深武松上山商量。魯智深立意不肯。武松一手挽住禪杖,一手指著道:「哥哥不見夜色已到樹梢盡頭?」
看過水滸原著的讀者都知道,朱武這時候對史進的稱呼不是「大哥」、「老大」,而是「史大官人」,我們是不是可以認為朱武已經認為史進是個死人,而自己才是少華山之主了?要不然他哪有閒心「殺牛宰馬,管待魯智深、武松」?
上了少華山,魯智深也喝不下酒:「史家兄弟不在這裡,酒是一滴不吃!要便睡一夜,明日卻去州里打死那廝罷!」
沒想到武松堅決反對:「哥哥不得造次!我和你星夜回梁山泊去報知,請宋公明領大隊人馬來打華州,方可救得史大官人。」
不同的版本(比如《水滸全傳》《匯評忠義水滸傳》)對這段故事的記載略有不同,但是魯智深對著武松發了脾氣,卻是真的,只不過語氣一個輕一個重。
《水滸全傳》的魯智深比較客氣:「都是你這般慢性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家兄弟!你也休去梁山泊報知,看洒家去如何!「
在《匯評忠義水滸傳》中,魯智深則是直接開罵:「都是你這般性慢,直娘賊送了我史家兄弟!只今性命在他人手裡,還要飲酒細商!」
魯智深罵的當然是賀太守,但武松聽了應該也不會很舒服,所以他對魯智深進行嚴密監視,並提出警告:「便打殺了太守也怎地救得史大官人?武松卻決不肯放哥哥去。」
武松不放魯智深私自行動,但是魯智深這位前提轄居然想到了擺脫前都頭監控的辦法,那就是一口酒都不喝(眾人哪裡勸得他呷一半盞)。
讀者諸君都知道,魯智深和武松都是無酒不歡的,魯智深連朱武準備的美酒都嚥不下去,說明他是真急眼了,而武松跟史進沒啥交情,自然是酒到杯乾,結果是武松千算萬算,還是被魯智深算計了:武松勸了魯智深半宿,結果天亮一睜眼睛,魯智深不見了!
魯智深進了華州城,不但沒一禪杖把賀太守拍扁,反倒跟史進做了獄友,看起來武松嚴密監視魯智深,還是正確的。但是我們不能以結果論初心,大俠魯智深是義薄雲天「雖千萬人吾往矣」,而武松則更像一個刺客,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時機不好,絕不出手,出手就是一擊必殺。
大俠魯智深和刺客武松的不同表現,我們都能理解,但是誰更值得尊敬,想必絕大多數讀者此時都會選擇魯智深: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才是滿懷亮劍精神的大俠;沉穩、冷靜、冷酷,只有武松那樣見慣了生死搏殺的人才能做得到。
如果當時魯智深與武松打賭,那麼輸的肯定是魯智深,但是魯智深輸了賭局,卻能贏得更多人的尊重——儘管魯智深並沒想過要通過此舉贏得尊重,他遵從的,是自己的俠肝義膽丹心。
魯智深跟武松爭吵,急眼並差點翻臉,武松贏了道理,魯智深贏了義氣,但是他們的初衷,都是為兄弟的安危著想,要分出誰對誰錯,那實在是太難了,所以這個問題最後還是要交給讀者諸君來解答:如果您的兄弟遇險,您會成為「莽撞」的大俠魯智深,還是會成為冷靜的刺客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