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是「禮治」社會。前賢先哲們將「知禮」作為個人修身的重大命題,把做一名「君子」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國傳統禮儀稱謂各異、形式多樣,而其核心價值理念可歸為孝、敬、雅三字。
孝 親
孝是人類最自然的情感,子女長大成人之後,理應用「孝行」來表達感恩之心。子女對於父母的孝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體現了不同的層次。《禮記》說:「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唯」和「諾」都是應答他人召喚的聲音,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比較短促,回應的速度比較快,而後者是拉長了腔調的應答,回應的速度也比較慢。很顯然,前者的回應比較積極,後者比較怠惰。因此,孝順的孩子對於父母的召喚,一定是「唯而不諾」。不但如此,如果手上正拿著「業」,就是寫著老師傳授的學問的木版,一定要先放下;如果正在吃東西,要先把食物吐出來;趕快到父母那裡去,也許有急事,怠慢不得。如果內心沒有敬意,就不會有這樣的表現。
《禮記》又說:「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凡是深深敬愛父母的人,臉上必然會有和氣、愉色、婉容,而不會有厭煩之心、惱怒之色。僅僅做到以上幾點,還不是高層次的孝。高層次的孝,不僅要照顧好父母的生活,不讓父母無謂地操心,還要為父母增光,不辱沒父母的名聲。《禮記》說:「善則稱親,過則稱己。」有了善行就歸功於父母,有了錯誤則要歸咎於自己。
敬 尊
《禮記》言:「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這裡的「自卑」是自我謙卑的意思。「自卑而尊人」,是中國人彼此交往的重要原則,只有所有的人都能做到處處尊重對方,社會才會進入高度和諧的境界,這也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平等。這一思想貫穿了古人生活之中的各種行為禮儀。比如,對於人的容貌、神色等方面的要求,古人稱之為「禮容」。《禮記·玉藻》中說:「君子之容舒遲,見所尊者齊漱。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聲容靜,頭容直,氣容肅,立容德,色容莊,坐如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君子居閒的時候,體態舒緩平和。如果要去見自己尊崇的人,立即會整肅儀容,容色謙敬無比。
說到做客,在我國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就有著對帶著禮物去見朋友的記載。《儀禮》當中的《士相見禮》中說,士與士初次見面,一定要帶著禮物,常見的禮物是雉(野雞)。原因是,雉一旦被人包圍、無法逃脫時,既不會懼怕人的恐嚇,也不吃誘餌,而是迅速自殺,所以人很難抓到活的野雞。用雉作為見面禮,是借此表達彼此要用「守節死義」的精神相互砥礪的意思。在先秦時期的禮儀活動中,禮物常富於道德隱喻,禮物不怕菲薄,禮儀的核心是增進彼此的情誼。
雅 言
中國的禮貌用語大多是從經典裡面提煉出來的,不僅言簡意賅,而且有著跨越時空的永恆魅力。一個有教養的人,在禮儀場合說話,善於使用雅言,不僅得體而且有書卷氣。傳統的雅言當中,祝人長壽常用的詞語之一是「竹苞松茂」,這個詞出自《詩·小雅·斯干》中的「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苞」是竹根。竹子是連根叢生的植物,一榮俱榮。而松樹則能凌寒斗雪,四季常青。後人取此句成「竹苞松茂」一詞,比喻人的根基像竹子那樣穩固,枝葉像松樹那樣茂盛。晚輩每每用「竹苞松茂,日月悠長」為長輩祝壽。
古人不僅在面對面的口頭交流中處處滲透著「自卑而尊人」的君子氣象,在書面交流中也十分注意禮儀規範。比如魏晉時期的書信寫法,一般包括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願語、署名等幾個部分。由於收信人年齡、身份的不同,用語會有相應的區別。比如,《孝經》說:「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曰嚴。」所以給父母寫信,常把「膝下」一詞轉化為對父母的提稱語。傳統書信的落款也大有講究,一般需要在自己的名字之前註明身份,如兒、學生等。此外,還要根據彼此的關係再綴上「啟稟詞」,比如對長輩用「叩稟、拜上」,對平輩用「謹啟、手書」等。
三字總概
我國自古是「禮治」社會。前賢先哲們將「知禮」作為個人修身的重大命題,把做一名「君子」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國傳統禮儀稱謂各異、形式多樣,而其核心價值理念可歸為孝、敬、雅三字。
相關內容: 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