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流傳了那麼多年,有著怎樣的發展變化?

漢服流傳了那麼多年,有著怎樣的發展變化?

漢服流傳了那麼多年,有著怎樣的發展變化?

國學小知識

你知道漢族服裝的變化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俗語所謂「民以食為天」,極言食的重要;又說「衣食住行」,衣更在食之前,可見自古以來,衣著服裝在民眾生活中的地位。漢文化流傳幾千年,漢服也隨之不斷發展,今天我們就簡單介紹一下漢服。

古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讀音chang二聲)」,順帶一提,中國古代的裳並不像現在的褲子,而類似於裙子,男女皆如此穿著。

武俠小說中經常提到「任督二脈」這個詞,那麼任督二脈在人體的什麼地方呢?簡單概括一下,從你的下巴到肚臍連一條線,就是「任脈」的位置;反之,在後背的中間沿著脊椎畫一條線,就是「督脈」的位置。說白了,任督二脈就是人體前後兩條中間線。所以,古人將這樣的稱謂也應用於服裝的設計,稱衣服前面的中線為「衽(讀音同任)」,後背的中線為「裻(讀音同督)」。我們知道,古代漢服有個特點是交領,也就是衣服的左右兩邊在胸前重疊交叉,領子的形狀像小寫字母。既然是重疊,就有左右方向的區別。如果是衣領向右下傾斜的,稱為「右衽」,反之為「左衽」。

右衽

按照周朝以來的禮法,穿衣必須是右衽,有些其他民族仿照了中原的衣著卻又不夠瞭解漢文化,衣服會用左衽;同時外族也不像漢族一樣將頭髮束起,經常披散頭髮,所以「披髮左衽」就成了古時候蠻族的象徵。另外,為了體現「陰陽兩隔」「人鬼殊途」,古時死去之人所穿的壽衣,通常都是左衽。所以如果一個漢族的大活人衣服用左衽,是非常忌諱的。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很深,他們的「和服」就是漢服演化而來的,直至今天,日本人穿和服時還堅持右衽,左衽依舊是晦氣、不吉利的象徵。

衣服左半部分蓋住右邊後,胸前的邊緣稱為「襟」,右側腰部附近的邊緣稱為「裾」。在漢服的發展前期,裾不加裁剪,呈布料本身的一個角,繞到身後再固定住,這種款式稱為「曲裾」,這裡的曲讀一聲,是彎曲的意思,指的是裾繞過身體。衣襟在前,衣裾在後,成語「前襟後裾」的典故就是由此而來。

曲裾

後來隨著服裝設計上的發展,人們覺得曲裾有些多餘,不如裁剪一下,使其邊緣直上直下,既美觀又省布料,這樣的款式稱為「直裾」,在後期較為常見。

直裾

此外,漢服袖子靠近身體的部分也就是大臂的位置稱為「袂」,小臂的那部分稱為「袖」,袖口稱為「袪」(眼神差點的同學注意了,是衣補旁的袪,不是示補旁的祛)。

說完上衣,我們再說說下衣,也就是裳。它的結構就要簡單的多了,最開始就是兩塊布。在漢服發展的早期,春秋戰國時,裳前後兩片布是分開的,左右兩邊有縫隙,有點類似於旗袍的下半部分;到了漢代,為了美觀和隱私,將前後兩片從側邊縫合,形成筒狀,類似於現在女性穿的裙子,但在古代,無論男女,這種裙狀的裳都是主流服飾。不過,就像現代女性穿裙子時不利於奔跑和騎行,這種裳也不適合士兵騎馬或者農民勞作,所以又改良出了從中間一分為二的「褲」,雖然它和現在我們穿的「褲」同音,但樣式卻不相同。褲只是有兩個褲腿,包裹住腿,用帶子繫在腰上,兩褲腿中間並不相連,也就是沒有褲襠的部分。另一種有襠的下衣叫做「褌」,比較短。

明代的赤羅裳

由於褲通常都穿在裡邊,所以對於美觀度沒有什麼要求,普通人家通常就用粗布製作。但是富貴家庭不考慮成本問題,不僅衣服用綾羅綢緞,連這種看不到的地方也要用絲綢,所以人們用「紈褲」來代指富有的家庭,其中紈指精細的絲綢,褲就是絲質的褲。

漢服上下衣的組合大體上分為兩種,早期是上衣下裳分開的,這種設計製作工藝比較簡單。通常衣的顏色比較單一,而且用莊重的顏色,裳則用多種花色相間,寓意「天清地濁」。

後來為了穿衣時方便,同時也由於工藝水平的進步,製作衣物時將衣和裳直接縫合在一起,成為完整的結構,這樣的漢服稱為「深衣」。這種深衣由於穿著便捷,男女老少王孫百姓平日都喜歡穿。不過在很正規的場合,比如祭祀典禮,還是會使用更符合禮法的上衣下裳。

不同時期的深衣有許多細節上的差異,其中宋代朱熹根據自己對古代禮法的理解(勘誤,經評論指出,此處有一朝代錯誤,已改正,謝謝評論),設計出一種款式,稱為「朱子深衣」,代表性很強,對中國周邊的其他亞洲國家例如朝鮮和日本的服裝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