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詞傳情。詞扎根於晚唐詩壇,在宋代開出鮮艷的花朵。詞被稱為詩餘,最初階段很難登上大雅之堂。宋詞又被稱為長短句,曲子詞,本來自於民間,用來歌唱,傳情達意。蘇軾提高了詞的地位,開創了文人抒情詞,開創了豪放派詞風。
如果說蘇軾讓詞變得文雅,那麼辛棄疾則讓詞的內容更加豐富。蘇軾的詞,像詩一般優美。辛棄疾的詞,如散文一樣自由奔放、變幻無窮。無論是民間口語,還是歷史典故,辛棄疾都信手拈來。他的很多詞富含哲理,比如,他在青玉案中廣為傳頌的名句,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對辛棄疾這句詩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然經過三境界。而辛棄疾用奇妙的比喻在這句詩裡寫出了第三種境界:你執著追求的東西,總會在不經意的時候出現。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辛棄疾和陸游一樣,把恢復中原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陸游的律詩結構嚴謹、對仗工整。很顯然,辛棄疾不喜歡這種束縛,他的詞風多變,無論是送別、愛國詩詞,田園風景,友情、愛情,這些風格各異的詞,各有千秋,散發不同的魅力。
人們常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寫作風格,從某種程度上是他性格的體現。因此,我們研究一個人在不同時期的文字,可以看到他的心路歷程。
辛棄疾在中年和晚年時,用鷓鴣天的詞牌填過三首詞,一首寫送別,一首寫被罷官後閒居鄉村的感受,另一首則是晚年回顧往事。從這三首不同風格的詞,我們可以看出他不同的心境,同時也體會到辛棄疾填詞風格的與眾不同。
1178年,38歲的辛棄疾,在赴臨安途中,感慨於自己13年來的宦海沉浮,從25歲被朝廷啟用至今,他未能受到重用,收復中原的計劃也得不到認可。這讓一腔熱血的辛棄疾情緒低落,非常傷感。
鷓鴣天·送人
辛棄疾 〔宋代〕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送別詞是詩人創作的重要內容,詞的風格擅長抒情。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在各種詞牌的演繹下,愈發感人。辛棄疾的這首送別詞,立意新穎,情景交融,全篇沒有哀怨離愁,通過景物的描寫,表達內心感受,舉重若輕是辛棄疾的特色。
詞的上片,詩人把離別的傷感與豁達的行為摻雜在一起,表現了他的性格的大氣與不服輸的韌勁。《陽關》是離別時唱的曲子,高歌一首陽關曲,眼淚還沒有流乾。接下裡,詩人筆鋒一轉,把感傷的情緒帶回現實。
人生在世,功名利祿不過是身外之物,何必要為之勞神?每天多吃飯、保養身體才是關鍵。辛棄疾最令人佩服之處就在於,他的心態平和,無論遭遇怎樣的坎坷,他都用雲淡風輕的筆墨描寫,從不妄自菲薄。
其實,我們還是能從他的文字裡看到隱藏在內心的憤懣之情。朝中眾臣主張議和的居多,贊成收復中原的很少。曲高和寡,孤獨的英雄最是落寞。他在詞中發出加餐的感歎,是一種無奈、無力地發洩,也是對朝廷決策的不滿。可是,他怎能直抒胸臆,表達真實的感受?只能能在詩中感慨。
其實,辛棄疾和陸游一樣,報國之心,至死未變。這份決心,他在很多詩詞中都提到過。無論是他在《水調歌頭》中所說,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還是在《水龍吟》中所寫,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都表達了自己壯志在身、不懈追求的人生目標。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辛棄疾這裡的比喻非常奇特,水是流動的,樹木是靜止的,河水奔流不息,遠處的水與天空連在一起。水天一色的景色裡,遠處隱約可見的樹木,彷彿是被流水送過去的。天上烏雲滾滾,從天而降的大雨在烏雲中藏身,連綿的群山,都被遮住一半。別離的感傷之情,也隱含在這句詩中。在這裡,烏雲遮住山峰,也是詩人仕途坎坷的寫照。多年來,他一直壯志未酬,鬱悶之情再多難免。
人間行路最難
詞的下片,以疑問的方式展開下文的描寫,很自然地承接上文。懷古喻今,引用典故,是辛棄疾擅長的寫作手法。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這首詞中感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而蔣捷,則在《虞美人聽雨》這首詞中感歎,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離愁別恨,是送別詞的基調。恨代指是傷感的心情。古今恨事千千萬,豈止是離別?詞的下片,辛棄疾用反問的方式,寫出不一樣的送別詞,引出自己的心聲。
「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看到此處辛棄疾的描寫,不禁想起李白在《行路難》中的描寫: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李白感慨的不止是此去洛陽的路途艱險,還有人生之路的艱辛。
辛棄疾的描寫,和李白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你看,詩中所寫,江中風浪又高又急,這還不是最險惡的。人間的道路才是最難走的。所不同的是,李白用了一句詩j來激勵自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而辛棄疾,則是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
辛棄疾的大家風範,在這首傷感的離別詞中體現得很清楚。他深厚的感情用含蓄的筆墨淡淡地渲染,然後直接說出人生之路最難,再無贅述。在他的心裡,執行最重要。說什麼呢?面對就好了。
1181年的冬天,41歲的辛棄疾失去官職後,在上饒隱居。早在這一年的春天,辛棄疾就已經在上饒帶湖地區,選好地址,動工修建莊園。他親自設計建設方案,因勢利導,採取高處建捨,低處辟田的方式,為其取名「稼軒」,給自己起了新稱號「稼軒居士」。
辛棄疾非常清醒自己的處境,他也知道,以自己的性格,一定不會被同僚容納。因此他未雨綢繆,為家人修建了這所莊園,既可以居住,又可以種田,自給自足。而這一年冬天,辛棄疾受到議和派的彈劾,被免去官職。
早有準備的辛棄疾,舉家遷往剛剛建成的稼軒莊園,開始了田園生活。他中年以後的二十多年,除了短暫任職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這裡度過了。
上饒的鄉村,風景秀麗,辛棄疾寫了很多詩詞,我們今天要看的鷓鴣天,便是其中一首。
鷓鴣天·代人賦
辛棄疾 〔宋代〕
晚日寒鴉一片愁。柳塘新綠卻溫柔。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
腸已斷,淚難收。相思重上小紅樓。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幹不自由。
這首詞,是辛棄疾剛來稼軒莊園不久所寫。表面上看起來,是辛棄疾代替女子寫的一首詞,實則含蓄地抒發自己的感受。辛棄疾筆下的離愁別恨,沒有悲涼、淒苦的感覺,他總會另闢蹊徑,別出心裁。
詞的上片,開篇寫出女子的愁思,借用晚日、寒鴉的渲染,寫出她內心的思念和悲傷。女子的心上人去了遠方,這讓她怎能不傷悲?接下來,詩人筆鋒一轉,卻寫柳塘新綠,生機勃勃。
女子當前所處的季節正是冬日,萬物蕭條。辛棄疾沒有將哀愁進行到底,而是聯想到春天的風景。池塘的周圍,柳樹長出新芽,一樹新綠隨風搖擺,春天的風也是溫柔和煦。春天,是一年的希望,也是詩人對女子的美好祝福。不要只看到眼前離別的悲傷,將來的團聚,也是最溫馨的時刻。這裡,詩人也有對自己未來的期盼。
「若教眼底無離恨,不信人間有白頭。」這一句的描寫非常別緻,相比辛棄疾豪放的詩詞,他的其他風格的詩詞,也非常有韻味,值得我們反覆研讀,讓我們心緒平靜的同時,受到很多啟迪。
假如眼前沒有離恨,人間怎會有白頭?可是,人生不可能沒有離恨,那麼,人間的白頭也是必然。這裡和上邪裡的五種假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自然界中五種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成為現實,女子才會與意中人斷絕關係。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五種假設不會成為現實,那麼他們就會長久地相愛下去。辛棄疾對這裡的描寫,酣暢淋漓,攝人心魄。
下片的「腸已斷,淚難收」,承接上句的「離恨」、「白頭」。寫女子送人後,獨自登樓遠望,相思之情,湧上心頭。這裡的重字,意在襯托女子的癡情,為了追尋心上人的身影,她一次次登樓,期盼奇跡的出現。
遠山遮住身影
「情知已被山遮斷,頻倚闌幹不自由。」詞的最後,含蓄地寫出女子相思之苦。女子明明知道,遠處的群山會遮住她的視線,她的心上人早已遠去。但她還是忍不住,斜倚闌干,不停地向遠處眺望。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女子心中的意中人,何嘗不是辛棄疾心中收復中原的理想?女子的意中人遠去,不知何日回歸?而文武全才的辛棄疾,閒居鄉下,何時才能實現夢想?如此一想,一切便都豁然開朗了。
辛棄疾這首優美的詞,其婉約柔美,不輸李清照。而他們兩人祖籍都是山東濟南,看來,泉城的泉水孕育了兩位詞人,也給了他們源源不斷的靈感。
如果說,辛棄疾這兩首鷓鴣天還有些不甘心,他在晚年寫的這一首,用短短幾十字概括了自己的一生。
馳騁戰場的辛棄疾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辛棄疾 〔宋代〕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詞的上片,詩人回憶自己年輕時抗金的經歷。1161年,年僅21歲的辛棄疾,召集了兩千多名愛國的中原年輕人,投奔起義軍,共同抵抗完顏亮率領的大軍。後來,完顏亮死於內亂,為其部下所害。英勇善戰的辛棄疾被南宋朝廷賞識,他奉命南渡,開始了仕途生涯。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生動而形象地寫出辛棄疾參加起義軍,領兵萬人,率領精銳騎兵渡江的情形。人生暮年的辛棄疾,回憶往昔,心裡一定百感交集吧?
「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這裡則詳細地寫出與金兵作戰的場面。詞中的一些軍事術語,若非親身經歷,很難寫得如此生動、詳盡。這便是辛棄疾的與眾不同之處。
胡角,據說是古代戰場上常用的一種測聽器,通常由皮革製成。士兵枕著它,方圓三十里的人馬聲,都可以聽得很清楚。還有一種說法,胡角代指箭袋。這首詞中,其含義應該是箭袋。金兵在晚上小心翼翼地準備箭袋嗎,預備進攻。他們未曾想到,我們漢人的軍隊會在拂曉時分,用無比鋒利的金僕姑箭襲擊他們的陣營,打得他們措手不及。(根據《左傳》的記載,金僕姑是箭的名稱)
詞的下片,詩人從對往事的回憶,回到現實的生活。追往事,歎今吾,把幾十年的人生濃縮在這六個字中。多少風雨,多少曲折,都已成往事。白髭鬚與上片青年時的意氣風發形成鮮明的對比。
春風不染白髭鬚,這一比喻,新穎獨特,是辛棄疾的獨創。你看,秋天枯萎的草木,一到春天,便會在春風裡重新煥發生機,呈現一片新綠。春風染綠草木,卻不能將白髮染黑。失正如逝去的青春,再也回不來。人生多麼無奈?
從小便胸懷壯志的辛棄疾,從不服老。他曾在詞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裡,他以廉頗自喻,表達了自己決戰沙場、奮勇殺敵的決心。而春風不染白髭鬚,除了感歎,還有不服老之意。壯志未酬,豈敢輕易老去?
詞的最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辛棄疾以戲謔的語氣,訴說自己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年輕時的辛棄疾,在南渡後,寫下過《美芹十論》《九議》等抵抗金兵的策略、建議,但是石沉大海,毫無用處。還不如去東面鄰居家交換,換來種植樹木的書籍,讓自己莊園裡的樹木長得更加茂盛。
有人說,辛棄疾晚年的這首詞悲涼。但是,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首詞氣勢磅礡,大氣凜然,充滿悲壯之感,絕無悲涼之意。曾經馳騁戰場的將軍,如今在鄉村裡消磨時光,他沒有悲鳴,沒有絕望,只是雲淡風輕地說了一句,不如把早年寫的萬字平戎策,換取種樹的書籍。辛棄疾的這種胸襟,讓每一位讀者為之動容。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的一生,正如屈原所說,一直在不斷追求自己的夢想,從未放棄,從年輕到中年,到老年,一如既往。
而這三首不同風格的鷓鴣天,是辛棄疾追夢路上的心路歷程。大家不妨多讀幾遍,受益匪淺。
相關內容: 辛棄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