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所作,教導人們如何識別人心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所作,教導人們如何識別人心

《放言五首(其三)》白居易所作,教導人們如何識別人心

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是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被後世稱為」詩魔「。他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二人合稱「元白」,又與劉禹錫合稱「劉白」。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白居易所作的《放言五首(其三)》吧。

這個世上,最難懂的是人心,最變化莫測的還是人心。嘴角帶笑的人笑裡藏刀,臉上有疤的人嘴硬心軟。人心難測,知人知面難知心,掏心掏肺難握情。關於人心難測,韓愈也曾說過:"人情忌殊異,世路多權詐"。世人所顧忌的是感情變化無常,而世間的人偏偏多權變奸詐。

那麼,如何看清人心?老子說:"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

真善美和假惡丑總是同時存在的,有真的必然就有假的,有善的一定會有惡的,有美的難免沒有醜的,要學會用辯證和矛盾的觀點,用全面和發展的眼光,用比較和鑒別的方法,去審時度勢,去察言觀色,去明辨是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樣才能夠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於是,白居易憑借自己的經驗寫下一首詩,勸勉自己的好朋友元稹,同時教給我們一個看清人心,辨別君子和小人的方法。

元和五年(810),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權貴,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元稹在江陵期間,寫了五首《放言》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閒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其五)。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這時元稹已轉官通州司馬,聞訊後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其中第三首教導人們如何識別人心:

《放言五首(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白居易說,我送給你一種解決疑問的辦法,這個辦法不需龜甲,蓍草莖來占卜吉凶。檢驗玉真假還需要燒滿三天,辨別木材還要等七年以後。周公害怕流言蜚語的日子,王莽篡位之前畢恭畢敬。假使這人當初就死去了,一生的真假又有誰知道呢?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它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

本詩開頭兩句「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就說要告訴人一個決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鄭重,用了一個"贈"字,強調這個方法的寶貴,說明是經驗之談,這就增強了詩歌的吸引力。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斷的事是很多的,大家當然希望知道是怎樣的一種方法。這個方法"不用鑽龜與祝蓍",先不直接說出,使詩歌更曲折、更有波瀾,產生了設置懸念的效果。

接著這首詩的第三、四句:「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才把這個方法委婉地介紹出來,檢驗玉石的真假需要三天的時間,而辨別木材的好壞則需要七年的時間。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再接著在這首詩的第五、六句舉例來證明。「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這兩句運用了兩個歷史典故:周公在輔佐周成王的時候,很多人都懷疑他有篡位野心。雖然人們都議論紛紛,但歷史證明了周公的一片赤誠之心,忠心耿耿。而王莽篡漢之前也同樣表現得非常恭順,畢恭畢敬。但事實上證明他這種前輩是完全裝出來的,時間讓他現出了原形。

最後兩句「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給了一個結論:如果過早地對一個人下了結論,不等待時間的來檢驗,就很容易被一時的表面所迷惑,不辨真假。

白居易寫下這首《放言五首·其三》,其實也是為了勸勉元稹。白居易對元稹說,我和你都是被人陷害而遭貶謫的,我們都不要自暴自棄,終有一天時間會還他們公道的。這首詩語言直白,通俗易懂,有論點又有論據,讀後令人心服口服,正如《唐詩快》所言:真正千古名言。佛說真經,不過如是。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時間也是檢驗人心的試金石,無論是人、還是事都需要經過時間的考驗。時間不僅是把殺豬刀,更是一面照妖鏡,無論是誰,在它面前都無所遁形。 不知你怎麼看呢?

相關內容: 白居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白居易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