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七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道德經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那麼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1,見天道2。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3,不為而成4。

[譯文]

不出門戶,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認識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他向外奔逐得越遠,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所以,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瞭「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

[註釋]

1、窺牖:窺,從小孔隙裡看;牖,音you,窗戶。

2、天道:日月星辰運行的自然規律。

3、不見而明:一本作「不見而名」。此句意為不窺見而明天道。

4、不為:無為、不妄為。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窺牖而可知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為而成。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性之為體,充遍宇宙,無遠近古今之異。古之聖人,其所以不出戶牖而無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為物所蔽,性分於耳目,內為身心之所紛亂,外為山河之所障塞,見不出視,聞不出聽,戶牖之微,能蔽而絕之,不知聖人復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彌遠而彌少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蓋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勞而成之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道德經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