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那麼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其政悶悶1,其民淳淳2;其政察察3,其民缺缺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5。正復為奇,善復為妖6。人之迷,其日固久7。是以聖人方而不割8,廉而不劌9,直而不肆十,光而不耀⑾。
[譯文]
政治寬厚清明,人民就淳樸忠誠;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災禍啊,幸福依傍在它的裡面;幸福啊,災禍藏伏在它的裡面。誰能知道究竟是災禍呢還是幸福呢?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正忽然轉變為邪的,善忽然轉變為惡的,人們的迷惑,由來已久了。因此,有道的聖人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而不傷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註釋]
1、悶悶:昏昏昧昧的狀態,有寬厚的意思。
2、淳淳:一本作「沌沌」,淳樸厚道的意思。
3、察察:嚴厲、苛刻。
4、缺缺:狡黠、抱怨、不滿足之意。
5、其無正也:正,標準、確定;其,指福、禍變換。此句意為:它們並沒有確定的標準。
6、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惡。這句話意為:正的變為邪的,善的變成惡的。
7、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於禍、福之門,而不知其循環相生之理者,其為時日必已久矣。(嚴靈峰釋語)
8、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割傷人。
9、廉而不劌:廉,銳利;劌,割傷。此句意為:銳利而不傷害人。
10、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11、光而不耀:光亮而不刺眼。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正可舉,悶悶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奸偽,故曰其政察察#3也。殊類分析,民奸爭競,故曰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言誰知善治之極乎,
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正復為奇,以正治國,則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立善以和物,則便復有妖之患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正善治以責。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以方導物,捨去其邪。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
廉而不劇,
康,清康也。劇,傷。以清康清民,令去其邪,令去其污,不以清康劌傷於物也。
直而不肆,
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所謂直若屈也。
光而不懼。
以光鑒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隱匿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復之也。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天地之大,世俗之見有所眩而不知也。蓋福倚於禍,禍伏於福,譬如晝夜寒暑之相代。正之為奇,善之為妖,譬如老稚生死之相繼,未始有正,而迷者不知也。夫惟聖人出於萬物之表,而覽其終始,得其大全,而遺其小察,視之閥悶,若無所明而其民淳淳,各全其性矣。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體,以耳目之所知為至矣。彼方且自以為福,而不知禍之伏於其後;方且自以為善,而不知妖之起於其中。區區以察為明,至於察甚,傷物而不悟其非也,可不哀哉。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劇,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知小察之不能盡物,是以雖能方能康,能直能光,而不用其能,恐其陷於一偏而不反也,此則世俗所謂悶悶也。
相關內容: 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