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老子《道德經》:第五十章賞析以及其延伸閱讀

道德經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那麼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五十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出生入死1,生之徒2,十有三3;死之徒4,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5,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6。蓋聞善攝生7者,陸行不遇兕虎8,入軍不被甲兵9。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十。

[譯文]

人始出於世而生,最終入於地而死。屬於長壽的人有十分之三;屬於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來可以活得長久些,卻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佔十分之三。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奉養太過度了。據說,善於養護自己生命的人,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遇到兇惡的犀牛和猛虎,在戰爭中也受不到武器的傷害。犀牛於其身無處投角,老虎對其身無處伸爪,武器對其身無處刺擊鋒刃。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沒有進入死亡的領域。

[註釋]

1、出生入死:出世為生,入地為死。一說離開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應釋為類。生之徒即長壽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屬於夭折的一類。

5、人之生,動之於死地:此句意為人本來可以長生的,卻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於求生的慾望太強,營養過剩,因而奉養過厚了。

7、攝生者:攝生指養生之道,即保養自己。

8、兕:音si,屬於犀牛類的動物。

9、入軍不被甲兵:戰爭中不被殺傷。

10、無死地:沒有進入死亡範圍。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出生入死,

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十有三,猶雲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十分亦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生,故無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

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虎兕無所措其爪角,斯誠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淵為淺,而鑿穴其中;鷹鸇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矰繳不能及,網罟不能到,可謂處於無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餌,乃入於無生之地,豈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苟不以求離其本,不以欲渝其真,雖入軍而不害,陸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則而貴,信矣。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出生入死,

性無生死,出則為生,入則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死之徒也。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於盡,則所謂動而之死地者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有生則有死,故生之徒,則死之徒也。人之所賴於生者厚,則死之道常十九。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無,焉有死地哉?

相關內容: 第五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道德經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