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那麼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1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2。上德若谷;大白若辱3;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4;質真若渝5。大方無隅6;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7。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
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註釋]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說此名應在「大方無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意為惰。
5、質真若渝:渝,變污。質樸而純真好像渾濁。
6、大方無隅:隅,角落、牆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
7、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此句意為: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有志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建猶立也。
明道若昧,
光而不耀。
進道若退,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纇,
纇,土內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土內也。
上德若谷,
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太白若辱,
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
廣德若不足,
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建德若偷,
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質真若渝,
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大方無隅,
方而不割,故無隅也。
大器晚成,
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也。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聲,
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無形,
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之不加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非形,不可見。非聲,不可聞。不先知萬物之妄,廓然無蔽,卓然有見,未免於不信也。故下士聞道,以為荒唐謬悠而笑之。中士聞道,與之存亡出沒而疑之。惟了然見之者,然後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斯所謂上士也哉。
建言有之:
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說,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陳者是也。
明道若昧,
無所不照,而非察也。
進道若退,
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
夷道若類,
或夷或類,所至則平,而未嘗削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如谷之虛也。
大白若辱,
使白而不受汙,此則不潔不屑之士,而非聖人也。
廣德若不足,
廣大而不可復加,則止於此而已,非廣也。
建德若偷,
因物之自然而無所立者,外若偷惰,而實建也。
質真若渝,
體性抱神,隨物變化,而不失其真者,外若渝也。
大方無隅,
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
大器晚成,
器大,不可近用也。
大音希聲,
非耳之所得聞也。
大象無形,
非目之所得見也。
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道之所遇,無所不見,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見於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則隱於無名,惟其所遇,推其有餘以貸不足,物之賴之以成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