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宋代詞人辛棄疾《蘭陵王·恨之極》賞析,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蘭陵王·恨之極》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因夢而作,開首兩句總攝題旨,接著敘述五事:上片詠萇弘和鄭人緩的故事,中片用望夫婦和啟母的典故,下片歸到夢中的張難敵本事。
雖人事不同,但怨憤的情感相同,最後點醒一個「夢」字以自我開解。全篇以賦體入詞,塑造了張難敵的不屈形象,藉以抒發胸中激憤不平之情,體現了一種詭異荒誕的風格。
《蘭陵王》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 ,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 。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狀。云:「湘潭裡中有張其姓者 ,多力善鬥,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後並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裡中輒不利 。」夢中異之,為作詩數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覺而忘其言。後三日,賦詞以識其異 。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 。萇弘事,人道後來,其血三年化為碧 。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 ,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巖巖立 。嗟一念中變,後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傾為石 。
難敵,最多力。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鬥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 。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創作背景
《蘭陵王·恨之極》作於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當時辛棄疾閒居江西鉛山瓢泉,已經遭受排擠多年,處於政治失意時期。
慶元黨禁以來,韓侂胄黨人對士大夫的迫害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慶元二年(1196)趙汝愚被迫害致死,至此已三年。
慶元三年(1197),偽學黨籍公佈。慶元四年(1198)五月,在韓優胄進太傅的同時,還下詔禁偽學,要求士大夫「毋復借疑似之說以惑亂世俗」。
作者雖然沒有被列入偽學籍中,但他一向反對黨爭,主張舉國團結對敵,在大是大非面前勇於主持正義。所以,就以這年八月二十日夜間夢見的故事為題材,有感而發,寫下了這篇記夢詞。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辛棄疾此詞因夢而作,詞人運用夢幻想像,表述了恨人鬱結於中的驚心動魄之恨。一起「恨之極」兩句總攝題旨,以下承以五事:一二片分詠四事,三片歸到難敵本事,雖人異事異,然皆怨憤變化則同。結韻用莊周夢中化蝶典故,點醒一個「夢」字以自我開解。
詞序中說作者夢到有人送給他一件石研屏,並講述了一個離奇的故事:湘潭張難敵因搏鬥而死,死後化為鬥牛石,使裡中得之者不利。
夢境本來不足為憑,但它卻是作者情感思想的某種曲折表現,所以這首記夢詞也就通過古來萇弘、鄭人緩、望夫婦、啟母等四件因怨憤變化為石的記載,參證張難敵的故事。
三片之中,上片寫兩男因恨化石,是父子君臣事;中片寫兩婦因怨化石,是夫婦事;而下片則寫張難敵雖然鬥敗,但化為石後仍作困斗的形象,讚揚張難敵抵死不屈的鬥爭精神。文詞雖然詭譎詼諧,構思卻極巧妙。
論其主旨,可以說這首詞創造了一個張難敵的不屈形象,藉以抒發胸中激憤不平的怨氣,用以影射當時的政治鬥爭。從體裁上說,此詞基本上是屬於賦體入詞,類似一篇散文小賦。
相關內容: 辛棄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