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傳》作為今文學派的中堅,有獨特的理論色彩。主要有三項:
1、政治性。講「改制」,宣揚「大一統」,撥亂反正,為後王立法。
2、變易性。它形成了一套「三世說」歷史哲學理論體系。《公羊傳》講「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是其雛形。董仲舒加以發揮,劃分春秋十二公為「所見世」、「所聞世」、「所傳聞世」,表明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不是鐵板一塊,或凝固不變,而是可按一定標準劃分為不同的階段。
3、《春秋公羊傳》的「三世說」:「所傳聞世」是「據亂世」,「內其國外其夏」;「所聞世」是「昇平世」,「內諸夏外夷狄」;「所見世」是「太平世」,「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
按照今文公羊家的闡發,《春秋》之「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張三世」。即孔子將春秋242年的歷史,劃分成了「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今文家的這種認識有兩點值得注意:
1、他們所「描述」的歷史運動,並不符合史實但卻符合「理想」。從春秋「本然」的歷史來看,「三世說」的誣妄顯而易見。顧頡剛《春秋三傳及國語之綜合研究》即指出:「此三世之說殊難稽信也。事實上春秋時愈降則愈不太平,政亂民苦無可告訴,可謂太平乎?」
至少從漢代起,今文公羊家已經對於人類歷史運動的規律性進行了富有想像力的探討。根據公羊家的論述,人類歷史的演進,從「據亂世」進入相對平和穩定的「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一條「理想」的社會發展軌轍。在這套理論中,蘊涵著「歷史的運動是有規律的」這樣一種可貴的思想胚芽。
2、「三世說」在本質的規定性上是循環論的。但在據亂世--昇平世--太平世「三世」循環範圍內,又存在著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序列,因而也就是一個「進化」的序列。何休注《公羊傳》,更糅合了《禮記·禮運》關於大同、小康的描繪,發展成為具有一定系統性的「三世說」歷史哲學,論證歷史是進化的,變易和變革是歷史的普遍法則。
何休注《春秋公羊傳》時的進一步發揮:所見者,謂昭定哀,己與父時事也;所聞者,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所傳聞者,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於所傳聞之世,見治起於衰亂之中,用心尚粗糙,故內其國而外諸夏;……於所聞之世,見治昇平,內諸夏而外夷狄;……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大小若一。……所以三世者,禮為父母三年,為祖父母期,為曾祖父母齊衰三月,立愛自親始,故《春秋》據哀錄隱,上治祖禰。(《春秋公羊經傳解詁·隱公元年》)
照何休的解釋,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經過了所傳聞的衰亂世、所聞的昇平世和所見的太平世這樣三個階段。而所以會是三個階段者,蓋由於「禮」是尚三的等等。這是何休的歷史進化論,公羊傳本身並沒有這麼多意思。自東漢以後,封建社會結構趨於穩定,主張「尊古」的古文經學更適於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取代了主張「改制」、「變易」的今文學說的尊崇地位。今文公羊學說從此消沉一千餘年,迄清中葉方被重新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