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歷史 “滄江怒水”之間的布朗族

布朗族歷史 “滄江怒水”之間的布朗族

布朗族歷史 “滄江怒水”之間的布朗族

民族文化大全

在偉大祖國的西南邊陲,「滄江怒水」之間的山嶽地帶,有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善良的民族——布朗族。從茫茫的遠古至今,布朗族人民一直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勞作、生息和繁衍,與周圍的漢、傣、佤、拉祜、哈尼等族人民和睦相處,共同為開發和捍衛祖國邊疆作出了貢獻。作為跨國境民族之一的布朗族,他們還與居住在緬甸境內的布朗族及其他民族人民友好相處,互通有無,有不少家庭還結為異國姻親,增進了中緬兩同人民的交往與團結。

布朗族自稱「阿娃」。漢族稱布朗族為「蒲滿」,傣族稱布朗族為『『臘」,佤族稱布朗族為布恩」,拉枯族稱布朗族為「卡昔」,彝族稱布朗族為「蒲滿」。

布朗族先民是古代的「濮」人。漢晉時期,「濮」人分佈在今雲南省境內瀾滄江兩岸及其以西的廣大地區。到唐代,已經分化、發展成不同稱呼的多個族群。其中的「朴子蠻」,分佈在當時的永昌(今保山地區)、銀生(今景東縣)一帶。明清時代的文獻中寫作「蒲蠻」。「蒲即蒲蠻,今順寧……永昌景東七府有此種」,「居多傍山,不畏深淵,寢無衾榻,食惟蕎種。

漢、晉以來,縣境內已有「蒲」人居住(包括布朗族、佤族的先民)。傣族.拉枯族都認為布朗族是縣內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小黑江邊的賽罕布朗族稱:「我們的祖先,自古以來就住在這裡。」1960年以後發現過不少粗糙的紅陶器,還有石砌的古老寨牆。不少布朗族又稱人們的祖先來自「猛卯」。

布朗族的先民在先秦時為百濮的一支,漢晉時稱濮,唐宋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新中國成立前,布朗族有多種稱謂,自稱因地區而異,有「布朗」、「波朗」、「翁拱」、「蒲滿」、「烏」、「阿娃」及「本人」等。他稱則因民族而異有「拿娃」、「蒲蠻」、「阿別」、「卡坡」和「烏」等。解放後黨和政府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稱為布朗族。

布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布朗語支,分佈朗和阿爾佤兩個方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傣文和漢文。多數人信仰小乘佛教,極少數人信仰基督教,同時大多數地區尚保留原始宗教,崇拜祖先圖騰。

布朗族大都居住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嶽地帶,主要從事山地農業,除生產糧食供自己消費外,還生產茶葉、紫膠等經濟作物供商品交換。70年代末以來,布朗族地區還發展了橡膠、甘蔗、熱帶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生產。布朗族地區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猛庫茶」的主要原料產地之一,茶葉生產是布朗族群眾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由於布朗族居住地區較為分散,各自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自然環境及與先進民族的交往程度都互不相同,因而其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極不平衡。

    到本世紀50年代,臨滄、保山,思茅等地區的布朗族已發展到封建地主制經濟階段,而西雙版納地區的布朗族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

    同時還保存部分氏族公社的內容,土地絕大部分屬於村社公有和氏族佔有,「刀耕火種、輪歇拋荒」的耕作方式是這裡的主要農作方式,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十分落後,生產力水平極低。

相關內容: 布朗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