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主要的手工業是紡織、染布、竹編。 葛布,是布朗族婦女擅長的一種古老的手工工藝品。收回的野葛籐,刮去外皮,撕成細條,逐節接長,若干股長條編成經線。上機,穿篦。織
布朗族又被稱為幫、阿瓦、或是翁拱。主要分佈在雲南,保山等地。作為一個,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許多傳統節日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年節和洗牛腳最具民族特色。 布朗族在許多
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三天。第一天除夕,家家戶戶大搞衛生,殺豬宰牛,做「厄糯索」,也稱黃粑,是節日期間用來賧佛和饋贈親友的必備禮
布朗族人的名字是按嬰兒的性別和出生先後排列的。例如,墨江縣布朗族男性、女性分別排行叫:「艾」、「尼」、「桑」、「壘」、「苛」、「拉」;女性排行叫:「月」、「仔」、「
布朗族是我國西南地區的的一個非常古老的少數民族,並且是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主要是分佈在我國雲南的一些地區,有著本民族的語言、歌曲、舞蹈和特殊的風俗。以農業為主導
這次婚禮之後,新郎新娘並不完全生活在一起。男方回男方家,只有晚上來妻家住宿。農忙時幫助妻家幹活。這樣的生活要持續二三年,如果生了孩子,由妻子扶養。孩子算是母家成員
布朗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布朗族民間舞蹈概況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豐富多采的神話、傳說、故事、詩歌、音樂、舞蹈,用以抒發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希望
唐宋時期,布朗族就有編織、紡織,染色工藝水平也較高。布朗族婦女織的「青婆羅緞」為瀾滄江兩岸群眾所喜愛。而怒江兩岸的布朗先民用木棉紡織的「桐華布」則以潔白柔軟聞名。
一家蓋新房,全寨來幫忙,這是布朗族的一條古規。新房子落成後,主人全舉行賀新房儀式,用酒肉來招待全寨的親友,其儀式與傣族的賀新儀式相同。 賀新房儀式一般是在正午太陽當
糊米茶的製作方法是:先把土茶罐放入火塘中烤熱,放入適量糯米烤黃,再放上茶葉同烤,加入開水,再放入事先切好的通管散、甜百解、薑片,還有從山上採回來的一種灌木的葉,叫
布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永昌一帶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部族眾多,分佈很廣,很早就活動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現今布
茶是大自然饋贈勤勞善良的布朗族的珍品。在布朗人的生活中時時事事離不開茶。千百年的茶緣,布朗人說茶、喫茶、唱茶、用茶……可謂到了及至。布朗族是中國古代「濮人」的後裔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91891人。主要分佈在雲南省、保山等地區。主要從事農業。有本民族語言,西雙版納、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語,多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保山市的布朗族有
布朗族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瀾滄江中下游西側的山嶽地帶,主要聚居地是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打洛等山區,雲縣、鎮康、德、雙江、耿馬、
布朗族有從妻而居的習慣,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
布朗族非常崇拜祖先。首先崇拜的便是古老的氏族「丟瓦麼」(女神)和「丟瓦位」(男神),進入農村公社後,這兩個氏族祖先神轉變為各村社共同崇拜的對象「寨神」。 它管理著全村社
布朗人的婚禮不尋常,一對情侶的婚典要重複舉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親之後,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舉行拴線禮儀式。此後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儘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
小乘佛教傳入滇西南和滇西的時間大約是在15世紀中葉。 最初曾遭到抵制和排斥,後幾經發展,布朗族開始信仰小乘佛教,逐漸接受了佛教教義,以至形成全民性的宗教。 布朗族地區小
古代永昌郡範圍內的濮人,由於分佈地域廣闊,所處的環境不同,其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分佈在城鎮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漸融合於周圍先進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漢代以來很
布朗族舞蹈豐富多姿,幾乎老幼都能會跳舞。舞蹈的稱呼各地不同。西雙版納布朗族稱「跳擺」,保山、臨滄地區的布朗族稱「打歌」,思茅地區的布朗族稱「跳歌」。漢書文獻中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