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人非常喜愛歌舞,每逢結婚、遷新居、過年過節或勞動之餘,年輕人都愛載歌載舞,興味盎然。布朗山一帶的歌曲分為說、宰、生、綴四調,巴達一帶的歌曲分為說、宰、生、綴、
布朗族非常崇拜祖先。首先崇拜的便是古老的氏族「丟瓦麼」(女神)和「丟瓦位」(男神),進入農村公社後,這兩個氏族祖先神轉變為各村社共同崇拜的對象「寨神」。 它管理著全村社
布朗族是雲南的獨有民族之一,分佈在雲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沿瀾滄江中下游西側的山嶽地帶,主要聚居地是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動海縣布朗、打洛等山區,雲縣、鎮康、德、雙江、耿馬、
布朗族的手工藝水平雖然不高,但他們的竹編、紡織、染布、制茶等均帶有濃郁的本民族色彩。 竹編 布朗族居住地盛產竹子和籐篾,家庭用具、生產工具多偏愛竹製品。每一個布朗族
莽莽橫斷山,滔滔瀾滄江,有吾布朗人,世代居其間;森林環寨抱,山溪繞村邊,朝起白霧籠,暮歸彩霞掩,山居干欄屋,陶然布朗家;保山至臨滄,普洱連版納,境外緬老泰,都有族
布朗族穿著簡樸。 婦女的衣裙與傣族相似,上穿緊身短衣,頭頂挽髻,用頭巾纏頭,喜歡戴大耳環、銀手鐲等裝飾。姑娘愛戴野花或自編的彩花,將雙頰染紅。一般,女子上著左右兩祚
日常主活中的禮儀及禁忌 布朗族的住房有地居式和竹樓兩種,一般分裡屋和外屋兩部分,裡屋為主人的寢室和存放東西處,外人不得進入。西雙版納布朗族住竹樓,登上布朗族的竹樓需
布朗族祖先崇拜與普洱茶 布朗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和祖先崇拜。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信徒,進入佛寺持戒、聽經、坐禪時都要敬茶飲茶。瀾滄布朗族崇拜他們的種茶祖先叭巖
布朗族人的名字是按嬰兒的性別和出生先後排列的。例如,墨江縣布朗族男性、女性分別排行叫:「艾」、「尼」、「桑」、「壘」、「苛」、「拉」;女性排行叫:「月」、「仔」、「
布郎族用傣語叫「京比邁」,是布郎人最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吃紅糖糯米粑粑,還要用芭蕉葉包成兩份,各插上一對蠟條,兩朵鮮花,關到家庭長家中:一份裝入家族長臥
自古就受到茶樹恩澤的布朗人,在公弄村積澱了豐富多彩的茶文化,當地布朗人把對茶的情感凝聚成了一首首茶歌,一曲曲茶舞。還結晶成帶有濃郁民族風情的厚重的茶藝茶道,其中有
布朗族主要的手工業是紡織、染布、竹編。 葛布,是布朗族婦女擅長的一種古老的手工工藝品。收回的野葛籐,刮去外皮,撕成細條,逐節接長,若干股長條編成經線。上機,穿篦。織
在偉大祖國的西南邊陲,「滄江怒水」之間的山嶽地帶,有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善良的民族——布朗族。從茫茫的遠古至今,布朗族人民一直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勞作、生息和繁衍
布朗族人一生與茶密不可分。茶樹是家庭財富的標誌,茶葉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茶是布朗族社會生活和人們交往的重要媒介。布朗族同茶的親密關係,生動地反映在布朗族村村種茶
布朗族是雙江最古老的民族,有悠久的種茶歷史和豐富獨特的茶文化。布朗族俸春華先生對雙江布朗族茶食又化有一定的研究,本文根據他的介紹記述。 布朗族居住的地方都是山區、半
布朗族有從妻而居的習慣,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
糊米茶的製作方法是:先把土茶罐放入火塘中烤熱,放入適量糯米烤黃,再放上茶葉同烤,加入開水,再放入事先切好的通管散、甜百解、薑片,還有從山上採回來的一種灌木的葉,叫
布朗族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傳承發展了內涵豐富、魅力獨特的民族文化、古樸的民風習俗和傳統工藝。 走進布朗人家,常可見到精緻美麗的、用竹蔑編製的竹桌、竹凳等竹編用品
布朗人在過去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為了銘記他們不尋常的經歷,抒發心中喜、怒、哀、樂的思想感情,或以奇異的幻想表達某種觀點和期望,因而創造、豐富了自
布朗族是多神崇拜的民族。在布朗族眼裡,山有山神,寨有寨神,五穀雜糧、金木水火、灶盆鍋碗皆有神,神無處不在,無物沒有。由於多神崇拜,因此布朗人每年都有多次的祭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