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舞蹈豐富多姿,幾乎老幼都能會跳舞。舞蹈的稱呼各地不同。西雙版納布朗族稱「跳擺」,保山、臨滄地區的布朗族稱「打歌」,思茅地區的布朗族稱「跳歌」。漢書文獻中統稱
布朗族祖先崇拜與普洱茶 布朗族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和祖先崇拜。信奉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布朗族信徒,進入佛寺持戒、聽經、坐禪時都要敬茶飲茶。瀾滄布朗族崇拜他們的種茶祖先叭巖
布朗族的婚姻實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純情的少男少女戀愛和婚姻都比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現象。 成人禮 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
布朗族人的名字是按嬰兒的性別和出生先後排列的。例如,墨江縣布朗族男性、女性分別排行叫:「艾」、「尼」、「桑」、「壘」、「苛」、「拉」;女性排行叫:「月」、「仔」、「
布朗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布朗族民間舞蹈概況憑借自己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豐富多采的神話、傳說、故事、詩歌、音樂、舞蹈,用以抒發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希望
糊米茶的製作方法是:先把土茶罐放入火塘中烤熱,放入適量糯米烤黃,再放上茶葉同烤,加入開水,再放入事先切好的通管散、甜百解、薑片,還有從山上採回來的一種灌木的葉,叫
古代永昌郡範圍內的濮人,由於分佈地域廣闊,所處的環境不同,其社會發展很不平衡。分佈在城鎮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漸融合於周圍先進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漢代以來很
布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永昌一帶是古代「濮人」居住的地區,部族眾多,分佈很廣,很早就活動在瀾滄江和怒江流域各地。「濮人」中的一支很可能就是現今布
布郎族用傣語叫「京比邁」,是布郎人最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吃紅糖糯米粑粑,還要用芭蕉葉包成兩份,各插上一對蠟條,兩朵鮮花,關到家庭長家中:一份裝入家族長臥
布朗族也是一個山地民族,聚寨群居是其民族特徵之一。布朗族村寨多建於海拔2000餘米的山間,選建寨子的主要條件是要方便種地。因此,大多數布朗族村寨的房舍順山坡密集建蓋,村
布朗族主要的手工業是紡織、染布、竹編。 葛布,是布朗族婦女擅長的一種古老的手工工藝品。收回的野葛籐,刮去外皮,撕成細條,逐節接長,若干股長條編成經線。上機,穿篦。織
歷史上由歷代反動統治階級所施行的民族壓迫制度是造成民族隔閡、民族歧視的主要因素。但是各族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仍是歷史的主流。 首先是傣族與布朗族的關係。布朗族傳說他們
一家蓋新房,全寨來幫忙,這是布朗族的一條古規。新房子落成後,主人全舉行賀新房儀式,用酒肉來招待全寨的親友,其儀式與傣族的賀新儀式相同。 賀新房儀式一般是在正午太陽當
小乘佛教傳入滇西南和滇西的時間大約是在15世紀中葉。 最初曾遭到抵制和排斥,後幾經發展,布朗族開始信仰小乘佛教,逐漸接受了佛教教義,以至形成全民性的宗教。 布朗族地區小
布朗族青年從小就要學唱各種曲調,彈奏各種樂器。布朗族的樂曲曲調分為甩、宰、索、綴四種。其特點是甩調激揚抒情;宰調歡快活潑;索調適合唱習俗歌曲,以小三弦伴奏;綴調頌揚民
布朗族的男孩與女孩到了十四五歲時要舉行「漆齒」的成年禮儀式。屆時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鐵鍋片燒取紅毛樹黑煙,彼此為異性染齒。染齒意味著步入成年,可以公開參加村寨中
布朗人的婚禮不尋常,一對情侶的婚典要重複舉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親之後,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舉行拴線禮儀式。此後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儘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
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三天。第一天除夕,家家戶戶大搞衛生,殺豬宰牛,做「厄糯索」,也稱黃粑,是節日期間用來賧佛和饋贈親友的必備禮
布朗族具有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其中,布朗彈唱是深受布朗族喜愛的民歌演唱藝術,彈唱內容滲透到布朗族悠久歷史和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勞動歌、禮儀習俗歌、情歌、生活歌
布朗族又被稱為幫、阿瓦、或是翁拱。主要分佈在雲南,保山等地。作為一個,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許多傳統節日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年節和洗牛腳最具民族特色。 布朗族在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