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是一個游動性很強的群體,特別是保持著古老傳統,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獵人,他們一直保留著不定期游動的習慣。所以,鄂溫克人的居室也完整地保留著古老的特徵。
鄂溫克把居室稱為「柱」。古老的居室稱為「斜仁柱。「斜仁柱」是用木桿搭成的,可拆卸性帳篷。俗稱為「撮羅子」。「斜仁柱」是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柱」的支架,鄂溫克語叫「希楞」,這是就地砍取落葉松細仔搭成傘狀的架子。
「柱」的架子需用三根主柱,即用三根上端有叉的細桿,鄂溫克語叫「蘇那」,叉相交斜立,呈園錐形,再在立柱的間隔上搭20至30根輔助柱,這樣基本構成了框架。桿子的總稱叫「斜仁」。框架高約4米,直徑3米。框架正端為門,門兩側的桿子叫「特翁」,內部中心稍偏近門處,埋一立柱「巧木卡」,桿的上端穿過「柱」的頂端。由這立桿向門的反向系一橫桿「依嘎布佟」,是專為掛鍋和吊壺用的。
「斜仁柱」的第二部分是木架上的覆蓋物,通常鄂溫克人在夏季喜歡用專門縫製的樣皮圍子苫蓋,到了秋季氣溫下降的時候,改用特製的扦皮圍子苫蓋。
因子一端繫在門左側的柱子上,另一端圍在門的右柱,餘下的部位,掀起來即為出入的門。門是開向日出的方向。樣皮苫蓋寬約1米,長近8米。一般一個「斜仁柱」要用七塊樣樹皮苫蓋。
「斜仁柱」內,門的相對方向是「瑪魯」(神具)的位置,「柱」的中間是火堆的位置。按照習慣,男子可住在火位以北,女人住火位以南,通常女人不許到火位以北。家裡主婦和未滿15歲的女孩,可到「瑪魯』附近,但須取同一路線回來,即由哪裡去,就從哪裡回來。
有賓客來時,「斜仁柱」的主人,按照習慣,要把客人讓到「瑪魯」神像的位置,也就是與門相對的位置就坐。
「斜仁柱」也有一些禁忌,不允許在「斜仁柱」內對火堆繞行。女人只能在「斜仁柱」的左前扇形部位就坐。
通常,獵人們要在「斜仁柱」內生火做飯,當掛壺燒火時,禁忌掛鍋或用壺不穩,前後搖動。
鄂溫克人「柱」內,除放置衣服被褥,食糧,炊具和婦女用的針線急,刀子,斧子外,其他生活用品都放在外邊。
即在「柱」的兩旁稍後處,沒有馴鹿的鞍架子,鞍子整齊排列,鞍上搭著暫時不用或閒置的物品。如米面、皮子,彬皮苫蓋,小兒搖藍等。
鄂溫克人適應了嚴寒的生存環境,鍛煉得十分耐寒,冬季的「斜仁柱」內除用皮圍子外,只是燒一堆火取暖,住在「斜仁往」的人都是蓋一條氈子或一條被子,下面鋪的是扦皮褥子或鹿、稈皮墊子。皮褥子下邊僅僅墊一些細碎的樹枝。「斜仁柱」一般可容納4至6人,最大的「斜仁柱」可容納8人。
相關內容: 鄂溫克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