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和瑟賓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
從前,索倫牧民家裡,不管是窮是富,每到十二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來祭祀火神。關於這種習俗有個傳說。 不知是什麼年月,山裡有個窮獵手。一天,他走進林子裡打獵,跑了一天也
鄂溫克家庭的嬰兒出生幾天後,就開始生活在搖籃中,週歲之後,爬出搖籃,開始走路,但睡覺還是在搖籃裡,直到兩歲或兩歲半。 鄂溫克人的搖籃(鄂溫克語,叫額莫賀),是用烏勒特
鄂溫克族有許多「哈拉」,即氏族。鄂溫克人的每個「哈拉」都有自己的固定名稱,一般以居住地名、河名、山名、村落名、部族或部落酋長的名字命名。如「杜拉爾」是「在河旁住的
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歷史上,由於居住地域的關係,鄂溫克人對大興安嶺一帶的大山林,包括外興安嶺至阿瑪扎爾河、勒拿河上游等地
「斡日切」鄂溫克語意為「天鵝」。斡日切舞是鄂溫克族民間娛樂性的舞蹈。傳說,清朝中葉鄂溫克官兵1000。 多人受派遣來呼倫貝爾戍守。在一次戰鬥中,鄂溫克兵丁被圍困。在十分
農事忌:禁止播種的人接近墳地,認為這樣會影響莊稼的成長;另外,認為老年人撒種莊稼會長得不好,必須由青壯年人去播種,才會長得好,長得壯;鄂溫克人忌諱別人估計他們的糧食
鄂溫克族刺繡特色 鄂溫克族刺繡多用於服裝、靴鞋面、搖籃頭襯、枕頭頂、煙荷包、手套和針線包上。 刺繡方法分為線繡和補繡。線繡是在皮革或布上直接用彩線繡出所需圖案,繡時
「吉雅奇」神即牲畜之神。鄂溫克人認為,牲畜是吉雅奇神賜給的,它是運氣之神。吉雅奇神的偶像的在一塊方形氈子上用各氏族種馬的鬃尾,繡成一男一女兩個人形,中間縫有一個口
「薩滿」一詞源於滿——通古斯族語言,原意為「因興奮而狂舞的人」。後即成為對薩滿教巫師的通稱。薩滿舞是我國原始薩滿教一種祭祀性的舞蹈,作為祛病禳災、祈神護佑的一種巫
鄂溫克民族舞稱為「努給勒」,豪放、樸實,充分表現了鄂溫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氣質。「努給勒」多由婦女表演,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
舉行婚禮的那天,通往新娘家的道路上,男方父母和「烏裡楞」(村落)中所有的人,都要送新郎到女方家去度初夜。娶親的人們排成一列長隊,為首的長者手掉神像,新郎隨後。男方父
鄂溫克族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文學,而且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藝術一直流傳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民歌的曲調悠長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氣息,其特點是即景
「薩滿」,在鄂溫克語中有知曉、通曉的意思。薩滿被認為可以交往於人與神靈之間,他們能以法術的力量,為病人驅鬼治病,為獵人祈福降恩。 鄂溫克族中的每個氏族或大家族中,都
過去,求婚一般由男方請另外氏族的人當「交西」(媒人)的角色。媒人要能說會道,通曉求婚禮節和一整套專門用語。媒人要帶兩瓶或四瓶酒(偶數)到女方家,在一番寒暄後,媒人唱著說
鄂溫克族是我國少數幾個飼養馴鹿的民族之一,在歷史漫長的歲月裡,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
鄂溫克族在婚姻習俗方面實行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一個氏族內部絕對禁婚。有時,雖然不是同姓,通過親屬關係,輩分不同時也不能結婚。過去,貴族的子女和一般普通人家的子
春節。鄂溫克語稱春節為「阿涅」,是鄂溫克族最盛大的節日。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就拉開了過年的序幕。這一天家家都要清掃房屋庭院,清洗衣物用具。為了讓灶王爺上天後說人們的
鄂溫克族有著民族來源、諸神、薩滿、地方風物、歷史人物的傳說。在鄂溫克族中有一句格言說:「老人不講古,後人會失譜」,把講傳古事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活動,使得許多傳說得
姑娘不能和外來的青壯年說話,說話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和批評。 禁止女人摸男人的頭,因為認為男人頭上有佛;禁止女人踩或坐在男人的行李上,因為認為女人髒;禁止女主人或者女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