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求婚一般由男方請另外氏族的人當「交西」(媒人)的角色。媒人要能說會道,通曉求婚禮節和一整套專門用語。媒人要帶兩瓶或四瓶酒(偶數)到女方家,在一番寒暄後,媒人唱著說
鄂溫克人的麵食有:「格列巴」或「列巴」即麵包,把發好的面放在烤爐中烘烤而成,也有放「烏利特」(山丁子)、「音額特」(稠李子)、「吉特」(都柿現在叫藍莓)、「固德格特」也叫
迎娶 結婚前的晚上,女方把近親都請來舉行宴席(宴席中所用的羊、酒等一般由男方提前送到),宴席叫「介紹女婿」。女婿要為各位長輩和兄長敬酒。宴席上前來的親戚給將要出嫁的姑
鄂溫克族有許多「哈拉」,即氏族。鄂溫克人的每個「哈拉」都有自己的固定名稱,一般以居住地名、河名、山名、村落名、部族或部落酋長的名字命名。如「杜拉爾」是「在河旁住的
姑娘不能和外來的青壯年說話,說話會受到父母的責備和批評。 禁止女人摸男人的頭,因為認為男人頭上有佛;禁止女人踩或坐在男人的行李上,因為認為女人髒;禁止女主人或者女客人
使鹿鄂溫克人在婦女臨產時,要搭臨時「仙人柱」作為產房。產房的標誌是搭「仙人柱」的立桿要長出屋頂比較突出,人們一看就知道。有的索倫鄂溫克人家在嬰兒出生後,在房屋門口
敖包會。祭敖包被認為是鄂溫克人的宗教節日,除了舉行祭祀儀式外也舉行一些文體娛樂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關於敖包的來源,傳說從前一個夏天夜裡,一個坐騾子轎車的女子出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鄂溫克族人民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衣、食、禮儀、嫁娶等風俗習慣,積累了眾多的民間故事和優美的傳說,創造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和體育活動。因
採食的野菜有:「昆比勒」(柳蒿芽)是鄂溫克人採集最多的野菜,它除了食鮮外,還可以曬乾儲存,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新鮮食用時,洗淨後用開水焯一下,再用清水沖洗幾遍擠出水
過一些日子後,男方再派去一人,商量舉行訂婚日期,到女方家要說:我們的老人們,想在某月某日到您處做客,不知貴方意見如何?對方同意時說:對自動要來的人,我們不加以拒絕
鄂溫克族由於歷史上居住不同地域,曾有不同的稱謂。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居住在鄂溫克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訥河市等地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索
鄂溫克族是我國少數幾個飼養馴鹿的民族之一,在歷史漫長的歲月裡,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
1、手把肉。手把肉是牧民們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種吃法。其製作方法是將生肉放入清水中煮,煮手把肉的湯中不放鹽,但有時要放一些土豆。吃手把肉時需要配一些調味品,有韭菜花
鄂溫克族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文學,而且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藝術一直流傳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民歌的曲調悠長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氣息,其特點是即景
牧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他們講究喝奶茶,早餐和午餐都要喝奶茶,晚飯之後也要喝奶茶,有時也用炒麵做面茶。牧區鄂溫克族的奶食較多,品種有酸奶、稀奶油、奶油、
「米闊魯」。通古斯鄂溫克人的「米闊魯」和索倫鄂溫克人的「伊木訥」是同一個節日,是鄂溫克人慶祝牧業豐收的節日。「伊木」意為耳記,耳記有多種剪法,各家的耳記都不一樣。
鄂溫克家庭的嬰兒出生幾天後,就開始生活在搖籃中,週歲之後,爬出搖籃,開始走路,但睡覺還是在搖籃裡,直到兩歲或兩歲半。 鄂溫克人的搖籃(鄂溫克語,叫額莫賀),是用烏勒特
從前,索倫牧民家裡,不管是窮是富,每到十二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來祭祀火神。關於這種習俗有個傳說。 不知是什麼年月,山裡有個窮獵手。一天,他走進林子裡打獵,跑了一天也
鄂溫克族衣服的特點是肥大、寬鬆、斜大襟、束長腰帶。清末以前,鄂溫克人只以獸皮製衣;清末以後,才開始用布料製衣。他們的衣著處處離不開皮子,這與其主要從事畜牧業,因為所
鄂溫克族有著民族來源、諸神、薩滿、地方風物、歷史人物的傳說。在鄂溫克族中有一句格言說:「老人不講古,後人會失譜」,把講傳古事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活動,使得許多傳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