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娶 結婚前的晚上,女方把近親都請來舉行宴席(宴席中所用的羊、酒等一般由男方提前送到),宴席叫「介紹女婿」。女婿要為各位長輩和兄長敬酒。宴席上前來的親戚給將要出嫁的姑
敖包會。祭敖包被認為是鄂溫克人的宗教節日,除了舉行祭祀儀式外也舉行一些文體娛樂活動,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關於敖包的來源,傳說從前一個夏天夜裡,一個坐騾子轎車的女子出
鄂溫克族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的豐收節日。流行於內蒙古陳巴爾虎旗。每年農曆五月廿二,是鄂溫克牧民最歡樂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他們統計當年產幼畜數量,慶賀豐收的日子——米
喝酒、吃肉前,要祭「白那查」(山神)、火神等;禁止扔掉或灑掉奶食品,鄂溫克人認為奶子是寶貴的、聖潔的,象徵著福氣,象徵著吉祥,所以凡奶製品食物都不能扔,如鮮奶、酸奶、
火神節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索倫一帶鄂溫克族人的節日。過節時間是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 節日裡,家家都要殺一隻肥羊,選最好的胸脯肉和羊頭,放在火上烤,以供祭火神,全
使鹿鄂溫克人在婦女臨產時,要搭臨時「仙人柱」作為產房。產房的標誌是搭「仙人柱」的立桿要長出屋頂比較突出,人們一看就知道。 有的索倫鄂溫克人家在嬰兒出生後,在房屋門口
鄂溫克民族舞稱為「努給勒」,豪放、樸實,充分表現了鄂溫克族人民爽朗、勇敢的性格和樂觀向上的氣質。「努給勒」多由婦女表演,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
鄂溫克族不僅有豐富的民間文學,而且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舞藝術一直流傳在民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民歌的曲調悠長而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氣息,其特點是即景
鄂溫克族是一個游動性很強的群體,特別是保持著古老傳統,生活在森林之中的獵人,他們一直保留著不定期游動的習慣。所以,鄂溫克人的居室也完整地保留著古老的特徵。 鄂溫克把
從前,索倫牧民家裡,不管是窮是富,每到十二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來祭祀火神。關於這種習俗有個傳說。 不知是什麼年月,山裡有個窮獵手。一天,他走進林子裡打獵,跑了一天也
「薩滿」一詞源於滿——通古斯族語言,原意為「因興奮而狂舞的人」。後即成為對薩滿教巫師的通稱。薩滿舞是我國原始薩滿教一種祭祀性的舞蹈,作為祛病禳災、祈神護佑的一種巫
「薩滿」,在鄂溫克語中有知曉、通曉的意思。薩滿被認為可以交往於人與神靈之間,他們能以法術的力量,為病人驅鬼治病,為獵人祈福降恩。 鄂溫克族中的每個氏族或大家族中,都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鄂溫克族人民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衣、食、禮儀、嫁娶等風俗習慣,積累了眾多的民間故事和優美的傳說,創造和發展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歌舞和體育活動。因
過去鄂溫克人離婚的幾乎沒有,無論男方、女方提出離婚,都被認為是錯誤的。兒女不能隨便不服從父母的意見。女子如果被夫家父母虐待而跑回娘家,也會被娘家的父母綁起來送回夫
鄂溫克人的麵食有:「格列巴」或「列巴」即麵包,把發好的面放在烤爐中烘烤而成,也有放「烏利特」(山丁子)、「音額特」(稠李子)、「吉特」(都柿現在叫藍莓)、「固德格特」也叫
肅慎說。朝鮮族學者鄭東日,在他所著的《東北通古斯諸民族起源及社會狀況》中認為:據考證資料,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現代通古斯諸民族,其先世從明代的女真族算起,
舉行婚禮的那天,通往新娘家的道路上,男方父母和「烏裡楞」(村落)中所有的人,都要送新郎到女方家去度初夜。娶親的人們排成一列長隊,為首的長者手掉神像,新郎隨後。男方父
鄂溫克族刺繡特色 鄂溫克族刺繡多用於服裝、靴鞋面、搖籃頭襯、枕頭頂、煙荷包、手套和針線包上。 刺繡方法分為線繡和補繡。線繡是在皮革或布上直接用彩線繡出所需圖案,繡時
「薩滿」一詞源於滿—通古斯族語言,原意為「因興奮而狂舞的人」。後即成為對薩滿教巫師的通稱。薩滿舞是我國原始薩滿教一種祭祀性的舞蹈,作為祛病禳災、祈神護佑的一種巫術
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佔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撮羅子」、籬笆、皮般。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