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邑道中,宋代陳與義,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飛花兩岸照船紅,百里榆堤半日風。
臥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
此詩通過對乘船東行,河兩岸上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等景物的描述,表達了詩人這次遠行,非常輕鬆暢快,心曠神怡。
全詩寫坐船行進於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寫兩岸飛花,一望通紅,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紅了。用「紅」字形容「飛花」的顏色,這是「顯色字」,詩中常用;但這裡卻用得很別緻。花是「紅」的,這是本色;船本不紅,被花照「紅」,這是染色。作者不說「飛花」紅而說飛花「照船紅」,於染色中見本色,則「兩岸」與「船」,都被「紅」光所籠罩。
次句也寫了顏色:「榆堤」,是長滿榆樹的堤岸;「飛花兩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節,兩岸榆樹,自然是一派新綠。只說「榆堤」而綠色已暗寓其中,這叫「隱色字」。與首句配合,紅綠映襯,色彩何等明麗!次句的重點還在寫「風」。「百里」是說路長,「半日」是說時短,在明麗的景色中行進的小「船」只用「半日」時間就把「百里榆堤」拋在後面,表明那「風」是順風。作者只用七個字既表現了綠榆夾岸的美景,又從路長與時短的對比中突出地讚美了一路順風,而船中人的喜悅心情,也洋溢於字裡行間。
古人行船,最怕逆風。作者既遇順風,便安心地「臥」在船上欣賞一路風光:看兩岸,飛花、榆堤,不斷後移;看天上的「雲」,卻並未隨之而動。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雲」真的不動,那麼在「臥看」之時就應像「榆堤」那樣不斷後移。於是,作者恍然大悟:原來天上的雲和自己一樣朝東方前進。
作者坐小船趕路,最關心的是風向、風速。這首小詩,通篇都貫串一個「風」字。全詩以「飛花」領起,一開頭便寫「風」。如果沒有「風」,「花」就不會「飛」。次句出「風」字,寫既是順風,風速又大。三、四兩句,通過仰臥看雲表現閒適心情,妙在通過看雲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寫的基礎上進一步驗證了既遇順風、風速又大,而作者的閒適之情,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表現。應該看到,三、四兩句也寫「風」,如果不是既遇順風、風速又大,那麼天上的雲便不會與船同步前進,移動得如此迅疾。以「臥看滿天雲不動」的錯覺反襯「雲與我俱東」的實際,獲得了出人意外的藝術效果。
相關內容: 陳與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