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與義(1090年—1139年1月1日),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陝西西安),自曾祖陳希亮從眉州遷居洛陽,故為洛(今河南洛陽)人。生於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於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139年1月1日)。北宋末、南宋初年的傑出詩人,詩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後期雄渾沉鬱;同時也工於填詞,其詞存於今者雖僅十餘首,卻別具風格,豪放處尤近於蘇軾,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陳與義的《巴丘書事》,一起來看看吧!
巴丘書事
陳與義〔宋代〕
三分書裡識巴丘,臨老避胡初一遊。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
四年風露侵遊子,十月江湖吐亂洲。
未必上流須魯肅,腐儒空白九分頭。
詩中首聯以《三國誌》起首,奠定詠史的基調;頷聯描寫眼前之景,寫得氣象開闊;頸聯感慨自己政治上坎坷漂泊的際遇;尾聯反用孫權使魯肅屯巴丘事,表達內心的情感。全詩沉鬱蘊藉,委婉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的憂國之情和報國之志。
首句「三分書裡識巴丘」引用《三國誌》說明巴丘的重要,為題目「書事」打下埋伏。詩人讀《三國誌》時就認識巴丘的重要,總想能親臨其地。緊接「臨老避胡初一遊」,句中「避胡」二字使此次之遊充滿辛酸。胡指金人,自不待言。自然是初游,接下即寫所見景色及感受。
「晚木聲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陽樓」,上句寫秋冬風急天高的聲勢,「酣」字用得活,這句是耳聞,寫聲。下句寫眼中所見,視線由廣闊的洞庭野收至岳陽樓。「抱」字也用得活,這句是目睹,寫色。上句給讀者一種動亂危迫的感覺,而下句卻表現日影緊抱岳陽樓這一洞庭野的中心景點,又使讀者從動亂中透出一線安定的希望。兩句相連,使讀者從景色引起更多的聯想。
第五句「四年風露侵遊子」接「臨老避胡」而來,詩人從宣和七年(1125年)離京師到陳留,因金人入攻,輾轉奔波,已經四個年頭,「風露」二字既是自然界的風餐露宿,也含有政治上挫折和敵騎侵擾。「十月江湖吐亂洲」寫洞庭水落,湖裡出現七大八小的沙洲。「吐」字用得生動險勁,「洲」上著一「亂」字,也隱寓世亂之感。
尾聯「未必上流須魯肅,腐儒空白九分頭」值得玩味,表面上是反用孫權使魯肅屯巴丘事。巴丘處在東吳的上游,是邊防要地,須得魯肅這樣的良將,方能把守。表面是說,現在未必需要魯肅這樣的人鎮守上游,自己是書獃子。卻為上游無人而急得頭髮幾乎全白了,但是「空」急無補於事,從結構上是回應首句。可是細細琢磨,這兩句大有文章。題目是《巴丘書事》,卻沒有寫出什麼事,原來所謂「書事」,就是讓讀者從這尾聯中去體會。這年七月,抗金老將宗澤在開封連呼三聲「渡河」,氣憤而死。這是因為宋高宗採取逃跑政策,不敢親冒矢石,北復中原。《三國誌》寫周瑜至巴丘病重,上書孫權舉魯肅以自代。這裡暗以周瑜比宗澤之死,但朝廷不知起用魯肅這樣「智略足任」的人才,言外之意,隱然有以魯肅自負的味道。但不便明說,所以隱約其詞,說「未必」,說「空白」,都該從反面理會。又怕讀者不易理解自己的苦心,所以題中著「書事」二字,使讀者聯繫當時形勢,思索得之。宗澤死在七月,但消息傳到流亡中的陳與義耳中,已是十月,所以詩人用「書事」二字以為暗示,使讀者探索其難言之隱,憂國之情躍然紙上。
這首詩抒寫亂離,憂心國事;首尾呼應,中間兩聯意境雄闊,對仗精妙而又富於變化,「酣」「抱」「侵」「吐」四字,尤精彩、生動,聲調,音節,洪亮、沉著。全詩由敘事起,中間寓情於景,最後以議論、感歎收結。聲情跌宕,氣韻雄深。
相關內容: 陳與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