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803年—852年),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字牧之。杜佑之孫。唐代文學家 、大和進士。其自負經略之才,詩、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宮賦》為最著,詩作明麗雋永,絕句詩尤受人稱讚,世稱小杜。與李商隱齊名,合稱「小李杜」。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題烏江亭》等,膾炙人口。年輕時即好讀兵書,曾注曹操所定《孫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戰論》《守論》《原十六衛》等文論當代兵事。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杜牧的《長安秋望》,一起來看看吧!
長安秋望
杜牧〔唐代〕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這是一曲高秋的讚歌。題為《長安秋望》,重點卻並不在最後的那個「望」字,而是讚美遠望中的長安秋色。「秋」的風貌才是詩人要表現的直接對象。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樓閣倚在經霜的樹林外,天空如明鏡無纖雲一毫。
首句點出望的立足點。「樓倚霜樹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強調自己所登的高樓巍然屹立的姿態;「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經霜後的樹多半木葉凋落,越發顯出它的高聳挺拔;而樓又高出霜樹之外,在這樣一個立足點上,方能縱覽長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領略它的高遠澄潔之美。所以這一句是全詩的出發點和基礎,沒有它,也就沒有望中所見的一切。
次句寫望中所見的天宇。「鏡天無一毫」,是說天空明淨澄潔的像一面纖塵不染的鏡子,沒有一絲陰翳雲彩。這正是秋日天空的典型特徵。這種澄潔明淨到近乎虛空的天色,又進一部表現了秋空的高遠寥廓,同時也寫出了詩人當時那種心曠神怡的感受和高遠澄淨的心境。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小詩的後兩句是說,峻拔的南山與清爽的秋色,氣勢互不相讓兩兩爭高?
第三句寫到遠望中的終南山。將它和秋色相比,說遠望中的終南山,它那峻拔入雲的氣勢,像是要和高原無際的秋色一賽高低。
南山是具體有形的個別事物,而「秋色」卻是抽像虛泛的,是許多帶有秋天景物特點的具體事物的集合和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擬。而這首詩卻別出心裁的用南山襯托秋色。秋色是很難描寫的,而且不同的作者對秋色有不同的觀賞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淒清蕭瑟,有的取其明淨澄潔,有的取其高遠寥廓。這首詩的作者顯然偏於欣賞秋色的高遠無極,這是從前兩句的描寫中可以看出。但秋天那種高遠無極的氣勢是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在這這種情況下,以實托虛便成為有效的藝術手段。具體有形的南山,襯托出抽像虛泛的秋色,讀者通過「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的詩句,不但具體感受到「秋色」之高,而且連它的氣勢、精神和性格也若有所悟了。
這首詩的好處,還在於他在寫出長安高秋景色的同時寫出了詩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於寫意畫。高遠、寥廓、明淨的秋色,實際上也正是詩人胸懷的象徵與外化。特別是詩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向上的動態。這就更鮮明的表示詩人的性格氣質,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想像的餘地。
相關內容: 杜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