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巴族,主要分佈於中國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錯那縣以南的門隅地區,其餘居住在墨脫、林芝等縣。人口共5萬餘人,其中分佈在我國實際控制區以內的僅有7475人,其餘生活在錯那縣南部的印控區。「門巴」,原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住在門隅的人。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正式定名為門巴族。門巴族聚居區位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南麓的門隅地區,門隅地區北高南低,高處海拔可達3600米,低處只有100多米左右。
峰巒重疊,原始森林茂密。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在林芝、墨脫一帶急轉南下,形成肥沃的河谷地帶,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四季常青,被譽為「青藏高原上的江南」。門隅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南麓、洛渝以西。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這裡,山巒綿亙,河流湍急,景色秀麗,物產豐富。農作物有水稻、旱稻、玉米、蕎麥、青稞、雞爪谷、小麥、大豆、棉花、芝麻等,一年可收穫兩、三次。水果有香蕉、桔、柚、桃、梨、蘋果等。原始森林廣大,生長著松、柏、樺、青江、楓、杉、楠、竹等,木材儲藏量極為豐富。藥材有天麻、三七、黃芪、雪蓮、當歸、黨參等幾十種。
在錯那縣勒布區,尚有小塊牧場。有黃牛、馬、羊、驢、騾等牲畜。野生動物有熊、豺、獐、野牛、岩羊、雪豬、熊貓、狐狸、金絲猴等。此外還有雲母、水晶石等稀有礦藏。
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製竹籐器和製作木琬。兼營牧業,輔以狩獵和採集。門巴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藏語支。有自己的語言,無本民族文字,方言差別較大,多通曉藏語。普遍信仰藏傳佛教。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聚居的門隅地區,歷來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公元七世紀,門隅即屬我國吐蕃地方政權的版圖。13世紀,錯那以南的門隅地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上與藏族有著密切聯繫,長期使用藏歷、藏幣。門巴族人民和藏族人民長期友好往來,互通婚姻,在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藏歷元旦是門巴族最重要的節日。每年7月,都要慶祝本民族的望果節。
相關內容: 門巴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