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不求甚解”的歷史出處是哪裡?其中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不求甚解”的歷史出處是哪裡?其中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不求甚解”的歷史出處是哪裡?其中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大全

不求甚解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指只領會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過分追究。現多含貶義,形容用心不專。

出處:

晉·陶潛(陶淵明)《五柳先生傳》:「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不求甚解的故事】

東晉時期,有一個名叫陶淵明的人,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他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孟嘉是當代名士,「行不苟合,年無誇矜,未嘗有喜慍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亂;至於忘懷得意,傍若無人。」

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陶淵明不想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於是,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匿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由於家鄉潯陽一帶水旱災害連年不斷,所以,他靠著微薄的田產,維持著一家老小的生活,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即使如此,陶淵明也不羨慕榮華富貴,而是喜愛清靜閒散的田園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讀書寫詩,不僅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十分逍遙自在。

大概二十八歲那年,陶淵明為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

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樣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閑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但對所讀的書不執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為家裡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裡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

相關內容: 成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成語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