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成語出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釋義: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原指作戰時擂第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比喻在勁頭正盛時,一下子完成。
【一鼓作氣成語故事】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
魯莊公認為齊國一再欺負他們,忍無可忍,決心跟齊國決一死戰,便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應戰。齊國進攻魯國,也激起魯國人民的憤慨。有個魯國人叫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要求參加抗齊的戰爭,魯莊公見他智勇雙全,深謀遠慮,就同意他一同參加戰鬥。
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擺開陣勢,準備大戰一場。齊軍仗著人多,一開始就擂響了戰鼓,發動進攻。魯莊公也準備下令反擊,曹劌連忙阻止,說:「還不到時候呢!」
當齊軍擂響第二通戰鼓的時候,曹劌還是叫魯莊公按兵不動。魯軍將士看到齊軍張牙舞爪的樣子,氣得摩拳擦掌,但是沒有主帥的命令,只好憋著氣等待。
齊軍主帥看魯軍毫無動靜,又下令打第三通鼓,但曹劌仍然按兵不動。
齊軍三次準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非常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士兵們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鬆散下來。
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莊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下令反攻!」
魯軍陣地上響起了雨點般的戰鼓聲,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像猛虎下山般撲了過去。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
戰爭勝利後,魯莊公疑惑地問曹劌:「為何要在第三次擊鼓後,我軍才可以進攻敵軍?」
曹劌解釋說:「打仗這件事,全憑士氣。對方擂第一通鼓的時候,士氣最旺;第二通鼓,士氣已經減退了一些;到第三通鼓,士氣已經洩沒了。對方洩氣的時候,我們的士兵卻鼓足士氣,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鬆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曹劌又說:「齊國軍力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看見他們逃亡時的車輪軌跡很混亂,而且戰旗也倒了,說明是倉皇逃竄,沒有預先埋伏兵力,我這才放心追擊。」
魯莊公聽完這番解釋後,恍然大悟,連連稱讚曹劌想得周到。
相關內容: 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