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鴻鵠之志”的歷史出處是哪裡?其中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鴻鵠之志”的歷史出處是哪裡?其中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鴻鵠之志”的歷史出處是哪裡?其中有哪些典故呢?

成語大全

鴻鵠之志的出處

1、《呂氏春秋·士容》:「夫驥驁之氣,鴻鵠之志,有諭乎人心者,誠也。」

2、《史記·陳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3、唐·盧肇《鸜鵒舞賦》:「況乃意綽步蹲,然後知鴻鵠之志,不與俗態而同塵。」

4、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一折:「大丈夫仗鴻鵠之志,據英傑之才。」亦省作「鴻鵠志」。

5、《北史·張定和張奫等傳論》:「當其鬱抑未遇,亦安知有鴻鵠志哉!」

6、宋·陸游《庵中雜書》詩:「輟耕壟上鴻鵠志,長嘯山中鸞鳳音。」

7、郁達夫《己未秋應外交官試被斥倉卒東行返國不知當在何日》詩:「燕雀豈知鴻鵠志,鳳凰終惜羽毛傷!」

鴻鵠之志的故事

秦王嬴政統一了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王朝,自稱始皇。秦始皇為了抵抗匈奴,建造長城,發兵三十萬,徵集了民夫幾十萬;為了開發南方,動員了軍民三十萬。他又用七十萬囚犯,動工建造一座巨大豪華的阿房宮。

秦二世時,實行殘酷的刑罰,沉重的賦稅,名目繁多的徭役,使廣大農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他還大興土木,四處征伐,導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公元前209年,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起義爆發了,為首的是兩位貧苦農民,一個叫陳勝,一個叫吳廣。

陳勝,字涉,陽城(今河南登封,一說今河南方城)人。他年輕的時候,由於家庭貧困,曾經做人家的雇農,替別人耕地。有一次,陳勝把農具往田埂上一扔,忿忿不平地在那裡發呆。忽然,他對和他一塊兒耕種的人說:我們大家日後如果誰富了,可千萬不要忘記了在一塊兒耕種的這些窮哥們兒。聽了陳勝的這些話,有些人想想自己受貧窮、受壓迫剝削的地位,笑著說:你給人家當雇農,怎麼會富貴呢?陳涉長歎一聲說:燕雀安知鴻鵠之志陳勝的意思是小小的燕雀怎麼能瞭解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公元前209年7月,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地方官員派了兩個軍官監押900名壯丁,到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去戍邊。陳勝、吳廣也在被征發之列。然而,軍隊行進期間,突然遇上大雨,道路被淹,無法行軍。秦朝的法令很嚴酷,被征發的民夫如果誤了期,就要被殺頭。大夥兒看看雨下個不停,急得真像熱鍋上的螞蟻似的,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陳勝說:「誤期是死,起來造反也是死,一樣是死,不如起來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強。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夠了。聽說二世是個小兒子,本來就挨不到他做皇帝,該登基的是扶蘇,大家都同情他;還有,楚國的大將項燕,立過大功,大家都知道他是條好漢,現在也不知道是死了還是活著。要是咱們藉著扶蘇和項燕的名義,號召天下,楚地的人一定會來響應我們。」大家都很贊同。

吳廣完全贊成陳勝的主張。為了讓大夥兒相信他們,他們利用當時人大多迷信鬼神,想出了一些計策。他們拿了一塊白綢條,用硃砂在上面寫上「陳勝王」三個大字,把它塞在一條人家網起來的魚肚子裡。兵士們買了魚回去,剖開了魚,發現了這塊綢子上面的字,十分驚奇。

到了半夜,吳廣又偷偷地跑到營房附近的一座破廟裡,點起篝火,先裝作狐狸叫,接著喊道:「大楚興,陳勝王。」全營的兵士聽了,更是又驚又害怕。

有一天,陳勝把押解他們的官員殺了,接著,把兵士們召集起來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白白去送死,死也要死得有個名堂。王侯將相,難道是命裡注定的嗎!」就這樣,在生死攸關之際,陳勝、吳廣發動反秦起義,「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在大澤鄉燃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烽火。

起義軍打下了陳縣(今河南淮陽)後,陳勝召集陳縣父老商量。大家說:「將軍替天下百姓報仇,征伐暴虐的秦國。這樣大的功勞,應該稱王。」陳勝就被擁戴稱了王,國號叫做「張楚」。

相關內容: 成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成語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