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的唐僧可謂家喻戶曉,是一位不畏艱險、求取真經、弘揚佛法的帥哥高僧,不過有時有點迂腐,辨不清真偽。他的原型就是唐朝著名佛教法師玄奘,他艱苦跋涉十萬里,從印度那爛陀寺運回上千卷梵文經卷,而後潛心翻譯經文,在長安講經傳教19年,創立法相宗(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為中國佛教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大唐玄奘法師
玄奘是今天的河南洛陽人,出家前俗名陳禕。唐代僧人不是想當就能當的,要參加考試,還要由大師受戒,才能真正披上袈裟,成為一名國家承認的僧人。玄奘13歲時在朝廷度僧考試中落榜,但主考官見他不滿15歲,「年雖小而志懷遠大」,就破格錄取了他,在淨土寺削髮成為沙彌。隨後玄奘到成都空寂寺、大慈寺聽知名大法師講經,佛法學問精進神速,聞名佛界,20歲時在大慈寺正式披上了袈裟。
玄奘學習佛法善於博采眾長,他跟隨不同法師學習了《攝大乘論》《成實論》《涅槃論》等經文,把佛教各流派的學說融匯貫通,譽滿京都。但玄奘越學越覺得有差距,為求得總括三乘(大乘、中乘、小乘)的統一學說《瑜伽師地論》的梵文真本,他給朝廷上書,請求去天竺求取經文。當時出國之禁很嚴,朝廷沒有批准。公元629年,京都長安連年旱災,朝廷准許災民四出乞食,玄奘趁機跟著乞討的災民出了長安城,開始他的西行求法旅程。
朝廷沒有批准,就意味著玄奘西行沒有通關文牒,在今天屬於非法出入境,俗稱「偷渡」。這點跟《西遊記》中的唐僧不一樣,人家是大唐御弟,名正言順去取經,而且一路都有悟空、八戒等大神的護佑,待遇實在沒法比。歷史上的玄奘西行是一條艱辛之路、寂寞之路、苦熬之路。
一路上,每過一道關隘,必遭一次磨難,時時面臨著被遣返回京的危險。經過涼州(今甘肅武威)時,都督李大亮就將玄奘扣留城中,不准西行,逼令還京,多虧了西運寺的僧人幫忙,夜裡偷偷送玄奘出了城。玄奘從此不敢白天趕路,只能晝伏夜行。後面又遇到了多次盤查,玄奘深情講述西行之志,感動了當地官員和守城兵士,暗中放玄奘西去。他夜闖玉門關,經七天六夜走出漠賀延沙漠,先後到達伊吾國、高昌國,與高昌王結為兄弟,謝絕他的高官厚祿挽留,堅決西行。
不過玄奘的出行條件此後有了極大改善,高昌王送給他30匹馬和糧食、金銀、衣物等足夠20年往返的資用,提前跟途經國家的國王打了招呼,並派兵士和侍從護送他西行,所以旅程比較順利。經過阿奢尼、屈支、跋祿邊等國,過大凌山,渡過大清池(即鹹海),玄奘一行到達了碎葉城,玄奘與西突厥國王葉護可汗結為好友。葉護可汗又給沿途24國的國王寫了信,派出使者帶路西行。
玄奘一行翻越大雪山時遇到了生死考驗,他們在茫茫冰雪中走了七天七夜,23名隨從和馬匹凍死,僅剩玄奘和使者三人走出石門關。玄奘到達天竺渡過恆河,在森林裡遇到了盜賊,賊首每年中秋都要殺一貌美者祭神,看到玄奘白皙美儀,揮刀欲殺。玄奘毫無畏懼,雙手合掌,閉目誦經,坦然不動。賊首受到了感化,願意皈依佛祖,改惡向善。
歷經四年艱苦跋涉,玄奘終於在貞觀七年到達了那爛陀寺,拜訪戒賢大師,表達了西行的願望,得到了大師的嘉許優待,為他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生活條件。玄奘求學五年,遊遍印度,融會三乘,寫出《會宗論》三千頌、《制惡凡論》一千六百頌,被尊稱「解脫天」,榮膺無尚尊崇之禮。
學有所成後,玄奘用大象馱著657部經文,啟程北上回國。回程也有波折,渡河翻了船,經文失落,只能派人過河抄寫,再繼續北上。翻越蔥嶺時又遇到了匪徒,好說歹說才被放過。到達于闐(今新疆和田)後,玄奘寫了奏章,詳細說明了西行的經過和收穫,派人快馬上報朝廷。唐太宗看到奏章後非常高興,下詔讓沿途州縣迎送玄奘回京。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終於回到長安,在都亭驛受到宰相房玄齡等人的隆重迎接。玄奘28歲西行,往返17年,經歷128國,行程十萬餘裡,46歲回國。
唐太宗立即召玄奘晉見,兩人交談了一整天,談得甚是投機,太宗勸玄奘還俗從政,輔助朝廷,玄奘堅決地推辭了。他有更重要的活要干,就是翻譯經文,弘揚佛法。他奉旨在長安弘福寺設立譯經院,開始了浩大繁複的譯經工作。經過19年的不懈努力,玄奘主持共譯出《瑜伽師地論》《大般若經》等各種經論75部,總計1335卷,開創了中國翻譯史上的新紀元。此外,玄奘還在邊譯經邊口述中,完成了《大唐西域記》12卷,由辯機(高陽公主的情人)記錄著成。
在譯經過程中,玄奘每天五更起,三更眠,黃昏給僧眾講經,寒來暑往,從無間斷。繁重的工作加上原來西行時留下的舊疾復發,進一步傷害了他的身體,公元664年春二月,玄奘圓寂,終年6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