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佼,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等思想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楚有屍子、長盧(長盧子)。……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其傳雲。」魏國曲沃(今山西省曲沃縣)人,另一說法是山東人。明於刑名之術,被稱為「屍子」。《屍子》中提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這是迄今在中國典籍中找到的與現代「時空」概念最好的對應。他對於空間觀、時間觀還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並對「學積有生」、「從道必吉」、「重民」的觀點作過重要的闡述。對道家思想多有繼承和發展。他一生中對於社會改革、對於哲學思想都有重大的貢獻。全書已亡,難窺其原貌思想。
生平考據
屍佼,尊稱為屍子,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道家先秦諸子百家之一,也是先秦三晉思想文化傑出代表人物之一。約生於周安王十二年(前390年) ,約卒於周顯王三十九年(前330年)。魏國曲沃(今山西省曲沃縣)人。亦有魯人,楚人之說。
最早倡屍佼為晉人說者為劉向。他說:「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之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自為造此二十篇書,又六萬餘言。卒,因葬蜀。」劉向在這裡敘述了佼的生平簡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時期在魏。時魏改革受阻,吳起,商鞅出走,晉人楚用、秦用甚多,商鞅與屍佼可能在這個時期在魏舊都安邑相識,並於此時入秦的。第二個時期在秦。此時商鞅受秦孝公重用,他從前360年到秦,執政選20年,屍佼為其「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提供重要決策意見,為秦國富強,統一六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第三個時期在蜀。秦孝公二十四年(前338年),秦惠文王處死商鞅,屍佼懼恐株連,便離開政界,逃往了蜀地,在那裡生活了近10年,便去世了。
劉向《荀子書錄》說:「屍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子之術。」有道家傾向。
據《曲沃縣志》說:「屍佼,晉人,衛鞅客。立法理民,嘗與佼規。鞅誅,亡入蜀,著《屍子》二十篇。真西山謂《屍子》,晉書。」「真西山」即南宋時人真德秀,有《西山文集》。這裡所本,亦為劉向《別錄》。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有「楚有屍子」一說,劉向以「疑謂其在蜀」為由,加以否定。
《漢書·藝文志》中有:「《屍子》二十篇。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這裡又有屍子魯人之說。對此,清人劉繼培說:「《漢志》班固自注,又以佼為魯人,晉魯字形相近,未能定其然否雲」似有否定佼為魯人之義。據此,屍佼便為晉曲沃人。
《屍子》一書自清及近代以來,學者多視為偽書。然呂思勉先生《經子解題》稱今本《屍子》,「據今所輯存者,十之七八皆儒家言……此書蓋亦如《呂覽》,兼總各家而偏於儒……實足以通儒、道、名、法四家之郵。」又稱:「其文極樸茂,……今雖闕佚已甚,然單詞碎義,足以取證經子者,實屬指不勝屈……此外典制故實,足資考證者尚多。」按戰國之際,學者多有能涉獵百氏、不主一家者,如韓非於師承則為儒家之荀卿,於學理則為道家之老聃,儒道名法自相通,而不止於相絀相非也。觀其《廣澤》一篇從容平章墨子、孔子、皇子、田子、列子、料子之語,豈難明此?《屍子》恐亦如《四庫》館臣所論《慎子》,「道德之為刑名,此其轉關」者歟?是邪非邪,亦所謂可與通達者道,難為固陋者言也。
著述
屍佼的著述《屍子》,漢唐史籍的著錄,俱言合20篇,共6萬餘言。唐代李賢等在注《後漢書》中說:「屍子,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鞅謀計,未嘗不與佼規也。商君被刑,恐並誅,乃亡逃入蜀,作書二十篇,十九篇陳道德仁義之紀,一篇言九州險阻,水泉所起也。」這裡不僅又一次陳述了屍佼的簡史,重要的是它說這部著作當時還存世,使人得知其20篇的內容中,19篇是論述社會思想文化的,一篇是論述自然界的。據汪繼培說,此書在宋代「全書已亡」,「只存二篇,合為一卷。」清代汪繼培、孫星衍在嘉慶年間輯刻為現通行本《屍子》。
《屍子》一書,僅存十之二三,大多是一些互不相聯的片語只言,自然難以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屍子》全書在隋唐時還存世,漢唐時期廣為流傳,一些學者作為論證多所徵用,以為立論的基礎。宋以後全書僅遺殘斷篇章,汪繼培在此基礎上,又將散見於諸書中的引語摘輯成書,所以輯佚本文字雖少,但十分精彩,多為至理名言,用世誓句之類。從中也能窺出作者的思想梗概和精神面貌。
觀點論述
發展的宇宙觀。在先秦老子、墨子後學、惠施思想中,都有宇宙觀內容,論述也十分精闢。如老子提出「道」與「域」 ,《墨經》有「久」、「宇」,惠施有「大—」、「小一」,使中國哲學思想,得到了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但只有屍佼賦予「宇宙」以精切而簡明的界說。他說: 「天地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說明整個空間就是宇,整個時間就是宙,宇宙就是具有時空屬性的運動著的客觀世界。
屍佼的宇宙論對中國理論思維影響頗大,發揚了道家理論,理學家對此也很重視。他的建立在唯物論與辯證法基礎上的宇宙觀,為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奠定了基石,連同他創用的宇、宙作為範疇,也被沿用了下來。
屍佼對於空間觀還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他說,「荊者,非無東西也,而謂之南,其南者多也,」這裡說明荊地在中國具體方位坐標點,具有上下四方這一空間特徵。但擴而言之,中國之東西南北四方,亦存在著各自的東西南北四方,說明每—坐標點上的方位,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絕對與相對的統—。荊地亦然。還有,荊地是南方,但「其南者多也」,南方之南又是無限的,可見任何一個坐標方位點所指的方位,既是有限的,又是無限的,它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屍佼這種以辯證思維的方法,揭示宇宙空間的內涵,研究和看待事物,這無疑是精闢的和正確的見解。
屍佼對於時間觀也作了進一步的論述。他說:「其生也存,其死也亡。」 「草木無大小,必待春而後生。人待義而成。」「人之生亦少矣,而歲之往亦逮矣。」屍佼的這些字句說明,時間是客觀事物的根本屬性。人、草木等一切有機體,它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是通過時間的連續性呈現出來,都是在時間的連續性的運動過程,是一個有限與無限的統一。「人待義而成」,說明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且屬有社會屬性,重要的是他將這一內容,視為宇宙觀不可分割的—個組成部分,這是應該重視和值得稱道的。
「學積有生」的觀點,屍佼認為學問之道在於創造。他說:「生積成岳,則楩楠豫章生焉,生積成川,則吞舟之魚生焉;夫學之積也,亦有所生焉。」在這樣短短的一段話中,屍佼—連用了三個「生」宇,證明「學積有生」具有普遍意義。「學積有生」這一論斷,成為後人的座右銘,輾轉被引用,長期受到讚賞和正視。這段話最先被引用的是荀子的《勸學篇》。他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循焉」此後在一些有影響的著作,都作了引述,如《文選》、《說苑》、《太平御覽》中,部使用了這句話,雖文字略有改變,其義—也。「學積有生」,亦有被改為「學積有出」,「生」與「出」都是表明學問之道在於創造之理,銳意開拓,推陳出新,是建立在既有的基礎之上,而突出一個「生」宇、一個「出」字,成為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屍子思想的傳播,並成為國人理論思維的自覺活動,其章義是無可估量的。
「從道必吉」的革新觀點。屍佼認為事物發展有其自然規律。自然與社會都是沿著自己的規律向前發展。人必須順動,他認為順之則存,則發展;逆之則亡,則沒有前途。故而說:「舜雲,從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響」。他的社會變革的思想,就是以此作為思想基礎的。他認為從道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關鍵就是用賢使能。他說:「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賢。」賢是德智兼備之人。只有使用這樣的賢者,治之道才能得以暢,變革社會才有希望。因為「用賢,則多功矣。」用賢並充分發揮其才智,才能收到變革社會的實效。他還進一步指出,有才華之人,是社會的「良寶」,必須百倍的珍貴。他認為選馬不能以白黑為儀,而要以足力為準,擇玉不能大小為儀,而要以美惡為準,「舉士不論才,而以貴勢為儀,則管仲、伊尹不為臣矣。」他反對任人唯貴勢,主張不拘一格,廣收人材,任人唯賢。他還指出:「使進賢者有賞,進不屑者罪,無改進也者為無能之人。若此,則必多進賢矣。」提出以被進者的實績,評判進賢者的才能,這樣必然使賢者雲集,不屑者難以濫竽充數,使得變革社會的事業得到有效的發展。屍佼認為社會變革的根本保證是用賢使能,並將「從道」與用賢聯繫在一起,視為社會變革的重要問題,這是有識之見,值得重視。
「重民」的觀點。屍佼認為民為邦本,他說:「天子忘民則滅,諸侯忘民則亡。」欲保王位,絕不能忘民。這種「保民為王」的政治理論,比屍佼晚出的孟子也作過重要的闡述。
屍佼為了說明重民的重要意義,他形象地將民喻為水。他說:「民者,水也。」又說:「百姓若流,夫民之可教者眾,故日猶水也」。他認為民之猶如水,水的習性是決諸東流而東流,決諸西流而西流。所謂可以教者的蘊義,就是水會按著指引的渠道而向前奔流不息的。這裡述有另外一層含義,假如不以如水的習性進行疏導,它必然會員終沖決一切障礙,怒濤滾滾而往的。這也是他的「忘民則亡」的一個形象的說明。他還進一步指出:「君之為君」之理,猶如魚與水的關係一樣,「魚失水則死,水矢魚猶為水也。」這裡又一次強調了民的重要性。屍佼「保民而王」的觀點,雖然是出於統治集體最高利益之所在,但他將民與王權的存在緊緊聯繫在一起,如水與魚、水與盂、馬與御等,客觀畢竟有利於民的一面,這是勞動者一定程度解放的反映,表現了時代的進步。因此,屍佼的重民觀點無疑具有進步意義,應該給予肯定。或有認為秦亡於嚴刑峻法,自然晉入韓非、商鞅以及為之謀劃的屍佼亦有責任。其實井非如此,他們在秦所行的三晉之法,開拓了中國統一進步的局勢,秦亡於舊領主意識支配下的嚴刑濫法而已。漢承秦制是剔除了這一面的一些因素。因為屍佼與商鞅的重民思想,在秦地並未得到徹底的貫徹,他們一個被誅一個潛逃,便說明了這一切。
思想特點
屍佼之學在古代頗受重視,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劉向說「《屍子》,晉書」,這是有道理的,得到歷代學者的承認。說明屍佼其學具有先秦戰國時期三晉思想的基本內容和特徵,他的《屍子》一書,含有他對在秦國社會改革總結的因素,實質上是對魏國思想的總結,集中體現了三晉思想的精神。
兼融諸家之學,是屍佼思想的特點。《漢書》將《屍子》列入雜家,《宋史》改列為儒家,孫星衍又稱《屍子》為雜家,歷史上這種不同的評論,說明屍子之學有綜合各家所長,而這正是道家的優點與特色。
孫星衍說:「屍子以為孔子貴公與諸子並論,不亦失言乎。」其實屍子並無失言,他將孔子之學視為二家之言,是符合歷史實際的。班固說雜家就是「兼儒墨,合名法,知國體之有此,見王治之無不貫,此其所長也。」其實,班固這裡所說的是一般意義的雜家,屍佼的思想別是以三晉思想為基礎的「雜」,他的雜家性質具有自己的特點。
其中主要的有兩點:一是顯示了三晉文化的超前性。神州大地有著共同的文化,但廣袤遼闊的古代中國發展是不平衡的,三晉地區在當時較為發達,走在前列,他的思想就是這種社會發展的反映。所以在三晉大地社會變革起步較早,著名思想實李悝、申不害和韓非都在晉地產生。屍佼思想就是這種思想的發展和繼續。他提出宇宙論的界說,標誌著中國古代理論思維的重大發展,他的宇宙萬物發展的觀點,是他社會變革的理論基礎和出發點。
二是他的思想的 「雜」是以三晉文化為基礎,汲取和改鑄他鄉文化結合的結果。他讚賞孔孟的仁義之說,坦作了自己的別解,他提出:「以財為仁,以力為義」之說,這顯然不是孔孟仁義的本義。「財」與「力」的內涵,說明他所重視的是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力求發展社會生產,增加財富,這是三晉思想文化的主體內容,但在孔孟思想中卻是很缺乏的,在「仁義」內涵中也是沒有的。但讚賞墨子「罷不肖」之說,但更重視的是以實功的用賢使能,任人唯賢,「不以貴勢為儀」的原則。而這些內容是對墨子「尚賢」的補充和發展。還有三晉地區是古代邏輯思維發展的地區之一。他說:「治天下之要在於正名,正名去偽。」正名則不虛。」他不同意以名正實的正名思想,主張名與實統一的正名原則,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他認為「名,實也」。這些觀點與《墨辯》是一致的。在這方面,他仍有自己的特色,他將名與實相統一的觀點,視為「治天下之要」,作為他進行社會變革的指導思想,貫徹了三晉文化學用一致的特點,而這一點在墨家思想也是缺乏的。
由此可見屍子的思想之「雜」,是在三晉文化基礎上吸取和借鑒其它學派觀點而形成,可見他的思想是先秦戰國時期三晉文化總結者之一,他所撰寫的《屍子》與古代三晉文化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