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的起源:武術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它的產生,緣起於我國遠古祖先的生產勞動。人們在狩獵的生產活動中,逐漸積累了劈、砍、刺的技能。這些原始形態的攻防技能是低級的,還沒有脫離生產技能的範疇,卻是武術技術形成的基礎。武術作為獨立的社會文化現象,是同中華民族文明的產生同步的。
武術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成形於奴隸社會時期。夏朝時,武術進一步向實用化、規範化發展。
商代出現了武術訓練的重要手段--田獵,商周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相傳在周時期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稱《易經》,這本書涵有很豐富的哲學思想,對我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產生了太極學說,從此奠定中國武術體系。
進入春秋戰國以後,諸侯爭霸,都很重視武術在戰場中的運用。在這時期,劍的製造及劍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武術發展於封建社會時期。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隨著「宴樂興舞」的習俗,手持器械的舞蹈時常在樂飲酒酣時出現。
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對武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已相當具有影響。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的武藝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由於商業經濟活躍,出現了浪跡江湖,習武買藝為生的「路歧人」。
明清時期是武術大發展時期,流派林立,拳種紛顯。拳術有長拳、猴拳、少林拳、內家拳等幾十家之多;同時形成了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種體系。
到了近代,武術適應時代的變化,逐步成為中國近代體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民間出現了許多拳社、武士會等武術組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1956年中國武術協會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隊等,形成了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武術活動網,為武術的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