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民俗-飲食宴請
生肖民俗
煙台人飲食習俗,從總體上說屬於北方類型,日常生活食制以麵食為主,一日三餐,一餐為“一頓飯”,即常言所說“一天三頓飯”。吃飯曰“吃”、“啖(方言發音dai,歹音)飯”。一般百姓家的日常飲食稱為家常飯、便飯。早餐稱“早飯”、“早起飯”、“朝飯”、“頭響飯”;午餐稱“午飯”、“晌午飯”、“晌飯”、“ 吃晌”;晚餐稱“晚飯”、“夜飯”、“黑夜飯”、“後晌飯”。三餐之間的間食叫“墊補墊補”,也叫“搬嘴”;零食叫“零嘴”,吃零食叫“吃零嘴”。
舊時,老百姓生活困難,日常主食是玉米面、地瓜及地瓜面、粗糲的穇子米飯,再加上一些野菜代食品。玉米面做成玉米餅子,又有大餅子、苞米餅子、片片、窩窩等稱號。苞米餅子有許多做法,有烀餅子、蒸餅子,摻菜於面中稱為摻菜餅子;以玉米面作皮,包菜餡蒸熟的叫菜餅子,略加白面發酵做出的叫“發片片”、“發糕”:後來又演變成一種玉米面加豆面做成餅子,或蒸或烤,香甜可口,不僅民間常吃,連大飯店大賓館也有製作。鮮地瓜煮食,既省工省火,又好吃。煮熟後搓成“泥狀”,再調和玉米面或白面做成餅,或者與豇豆、紅小豆為餡製成豆沙包,吃起來別有風味。熟地瓜還有一種做法,很有地方特色,即將煮熟的地瓜剝皮,切片後晾曬大半干,封存缸中,使其生出粉狀白醭,名為“瓜干”,用作零食,咬嚼起來柔韌甘甜,又略帶酒香。地瓜除煮食外,切片曬乾後磨成麵粉,製作地瓜面系列食品。和面烙餅,名為地瓜餅;以白麵包地瓜面擀麵條,外白內黑,稱為“包面”,也有叫“豬耳朵面”的。米飯有小米干飯、大米干飯、糝子米干飯。大米加綠豆蒸的叫“二米飯”,高梁米蒸的叫“高粱米干飯”,玉米搗碎或蒸或煮,叫“大渣子”。與上述主食相配合的副食俗稱“就頭”、“就兒”。舊時百姓生活困難,副食非常簡單,通常具有刺激性,如大蔥蘸醬、鹹菜炒辣椒,沿海百姓則有鹹魚、蝦醬、魚醬之類,俗話說,“臭魚爛蝦,下飯的冤家”。因主食粗糲,缺少湯菜,早餐晚餐必備稀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普遍告別了粗糧,換成細糧。主食以白麵粉做成饅頭、花卷、麵條等,還有包子、餃子、火燒等等,副食也隨之發生變化,有各式熬萊、炒菜。饅頭形圓的叫“餑餑”、“饃饃”,形方的叫“卷子”、“方卷子”。花卷又名油卷,製作時加油加鹽加蔥花。包子有菜餑餑、菜角子之分。水餃又叫“館子”、“(食+古)馇”,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鱍魚水餃,取新鮮鱍魚,片肉剁碎為餡,佐以韭菜及油、鹽,大個包成,吃起來極為鮮美可口。漁汛季節,熟人見面,張口就是“吃了幾頓大魚(?)馇了?”
平日人們走親訪友,習慣當日往返,主人待客以午餐為主。將客人迎進門,坐在炕上,不一會端上熱騰騰的荷包蛋待客,名為“燒水喝”,不作為正餐。午餐過後不多時,客人告辭,主人再備一餐,餐後送行,名為“二道飯”。客人到家,設宴款待,坐次安排和格局各地都有許多講究,差異甚大。一般說來,農村家宴多設在炕上,擺上炕桌,主客盤腿而坐,甚為親密融合。向外方位左手為首席,右為次席,其餘以次遞推,最末席在炕下,即俗話說的“打橫”,一般多是年輕晚輩。舊時上菜,通常是4盤4碗,較為豐盛的則8盤8碗,忌單數。上菜重魚,有所謂“頭朝北,肚朝客”、魚頭向客的規矩。主客動筷食魚,通行的是客不翻魚。待客重酒,主人敬酒望多飲,盡興盡醉。斟酒稱“長酒”、“滿上”,酒令一般用划拳。1杯一飲而盡曰“干”。敬酒需自己先喝,名為“先喝為敬”,往往雙杯,“好事成雙”之意,以求吉利祥和。當客人表示停止用餐時,主人方能停止;若客人沒有表示,主人則必相陪到底,否則視為對客人不禮貌、不懂規矩。
相關內容: 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