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為「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杜甫所作的《蜀相》吧。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生靈塗炭,百姓困苦。後來經過幾十年的混亂局面後,東漢逐漸形成了以曹、劉、孫三家各自建立的政權鼎足而立的形勢。劉玄德早年孤立無助,東流西竄,依附於人。後來得到南陽臥龍諸葛亮的出山輔佐,終於在西川成就了霸業。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任命諸葛亮為丞相。
諸葛亮憑借自己的滿腹才華,經天緯地;一生又秉持著忠心耿耿的氣節,令後人無限敬佩。因此,他就成了我們華夏民族智慧的化身。上至封建社會的天子,下至黎民,無不曉得其才華蓋世,品格無雙。關於諸葛亮,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傳神: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裡,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人們為了紀念諸葛亮,在成都的西北面建造了諸葛亮廟,又稱武侯祠。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說,去哪裡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台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劉備為統一天下而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輔佐兩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可惜出師伐魏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後代英雄感慨淚濕衣襟!
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遊覽古跡,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裡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
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兩句寫詩人專程前往成都城外拜謁武侯祠,詩人以近乎口語化的詩句點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環境,一個「尋」字,道出了詩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心緒。
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兩句寫詩人在祠堂所見之景,表達對諸葛亮的懷念心情。這裡的「自」字和「空」字,是互文對舉,可以互訓。所謂「互訓」,也就是說,「自」可解釋為「空」,「空」也可以解釋為「自」。如果把這兩個字對調一下,說成是「空春色」「自好音」。唐人李華《春行寄興》詩說:「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其中自、空二字的用法,和杜詩是相同的。
在頷聯這兩句裡,杜甫把自己的主觀思想滲進客觀景物之中。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他想到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時,他的擔心和憂愁從景物中油然而生,表達了他對當時社會的憂心,以及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因此也對當年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頸聯「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兩句寫詩人對諸葛亮一生功業的評判。在這一聯,詩人以凝練的筆墨,高度概括了諸葛亮忠心為國、嘔心瀝血的一生。「三顧頻煩天下計」寫其出山之前,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策,指出諸葛亮在當時就能預見魏蜀吳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勢,並為劉備制定了一整套統一國家之策,足見其濟世雄才。
「兩朝開濟老臣心」寫其出山之後,諸葛亮輔助劉備開創蜀漢,匡扶劉禪,謳歌其為國嘔心瀝血的耿耿忠心。寥寥數字,就將人們帶到戰亂不已的三國時代,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刻畫出一位忠君愛國、濟世扶危的賢臣形象。
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兩句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刻的感觸。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耗盡了畢生的心血意圖恢復漢室,到頭來,萬般努力卻落得個「未捷身先死」。
詩人由此聯想到自己飽經喪亂而屢遭失意,最終都未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他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是「空」,最後只留下了的「自」,歷史的車輪依然故我緩緩向前,誰也攔不住。詩人歎息無可奈何花落去,不由得「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兩句可謂沉摯悲壯,震撼人心,後來也就成了歌詠諸葛亮先生的代表名句,成為了世人皆知的千古名句!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對於壯志未酬者,它既是頌辭,又是輓歌。唐代詩人劉禹錫說:「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里,工於詩者能之。」《蜀相》一詩囊括歷史,融匯古今,語言凝練而內涵豐富。如果把劉禹錫的話用來評《蜀相》,杜甫是當之無愧的。
相關內容: 杜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