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陽樓》杜甫所作,以喜寫悲表達憂國憂民之情

《登岳陽樓》杜甫所作,以喜寫悲表達憂國憂民之情

《登岳陽樓》杜甫所作,以喜寫悲表達憂國憂民之情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為「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杜甫所作的《登岳陽樓》吧。

公元768年, 杜甫攜家眷由夔州出峽, 沿江經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到江湘一帶, 並在暮冬時節流寓岳州, 登臨岳陽樓而賦此詩。

詩人在窮途末路之際登上了聞名已久的岳陽樓, 憑欄遠眺, 放眼湖山, 面對煙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水域, 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對祖國壯美河山的熱情謳歌, 繼而又聯想到自己晚年飄泊不定的無限悲涼,因而不免感慨萬千, 頓生「花近高樓傷客心, 萬方多難此登臨」的哀傷, 於是揮筆寫下了這首蘊含著浩然胸襟和博大情懷的千古名篇。

全詩如下: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岳陽樓即湖南嶽陽城西門樓, 是我國三大名樓之一, 其前身相傳為三國時期東吳大將魯肅的「閱軍樓」, 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 西晉以及南北朝時期稱「巴陵城樓」。唐玄宗開元四年, 中書令張說在此任職, 常與才士登樓賦詩, 遂使岳陽樓聲名遠揚, 成為天下文化名樓。

千百年來, 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樓覽勝, 為文賦詩, 憑欄抒懷。唐宋之際詠岳陽樓的詩文蔚為可觀, 然而還是以杜詩《登岳陽樓》為最。

全詩首聯「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著眼於廣闊的時間和空間, 以時空為線索, 將今與昔進行了多角度的對比, 虛實交錯, 縱橫捭闔:「從前我只是聽說洞庭湖的壯觀美麗, 但卻不曾有緣一睹真容; 如今終於有機會登上這心儀已久的名勝———岳陽樓了。」

看似有初登岳陽樓的喜悅之情, 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而是反襯自己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的憂傷感情。青年時期的杜甫曾有「致君堯舜上, 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 然而身逢亂世, 才能無處施展, 只落得暮年空歎, 懷悲江上孤舟, 此情此景, 何喜之有?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實為千古名句, 後人多有褒贊之辭。浩瀚無邊的洞庭湖分裂吳、楚兩地, 吞吐日月星辰, 波瀾壯闊, 浩淼無際, 氣勢宏偉。表面上看來詩人是在漫賞洞庭美景而無比喜悅, 實則思緒萬千, 悲不自勝。十字之中, 「坼」、「浮」二字最為傳神, 皆「懷悲」之妙筆。「吳楚東南坼」表面上是寫浩渺廣闊的洞庭湖把吳楚大地分開, 實際上暗指大唐王朝藩鎮割據、江山分裂的局面!

頸聯「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是詩人情系親友而思念無涯的悲涼寫照。眾所周知, 在今存一千四百五十餘首杜詩中,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僅是那些憂黎元、悲時局的作品, 此外還有不少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思親念友之作, 也常常讓人回味無窮。

全詩尾聯「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是在前三聯的基礎上濃縮的家國之恨、身世之悲, 是詩人博大悲傷的充分體現。此時此刻, 詩人登樓憑欄,不僅僅是詩人對自己淒苦身世的感傷, 更重要的是登樓極目, 遙想北方邊境戰亂未平、國家艱危, 這才是詩人博大痛苦的真正根源。

全詩採用以喜寫悲的手法, 運用明暗交織的兩條線索, 把情、景和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語言質樸凝練, 意境渾厚深遠, 感情沉鬱悲涼, 曲折真摯, 一詠三歎。詩中描繪山水, 融入了身世飄零之感, 憂國憂民之情, 眼前江山, 胸中社稷, 國家興衰, 個人坎壈, 渾然無間地融於一體。

所以前人有「氣壓百代, 為五言雄渾之絕」的極高評價, 又有「氣象宏放, 涵畜深意, 殆與洞庭爭雄」的盛情褒贊。

相關內容: 杜甫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杜甫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