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那麼今天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老子的《道德經》第七十七章,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1,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2。
[譯文]
自然的規律,不是很像張弓射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註釋]
1、人之道:指人類社會的一般法則、律例。
2、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陳鼓應先生認為這三句與上文不連貫疑為錯簡復出。此處仍予保留。
[延伸閱讀1]王弼《道德經注》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
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唯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言唯能處盈而全虛,損存以補無。和光同塵,蕩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
[延伸閱讀2]蘇轍《老子解》
天 之道,其猶張弓乎?
張弓上筋,弛弓上角,故以況天之抑高舉下。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天無私,故均;人多私,故不均。
孰能以有餘奉天下?唯有道者。
有道者澹足萬物而不辭,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非有道者,無以堪此。
是以聖人為而不侍,功成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為而恃,成而處,則賢見於世。賢見於世,則是以有餘自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