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飯覆釜山僧》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王維《飯覆釜山僧》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王維《飯覆釜山僧》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古詩《飯覆釜山僧》

年代:唐

作者:王維

晚知清淨理。

日與人群疏。

將候遠山僧。

先期掃弊廬。

果從雲峰裡。

顧我蓬蒿居。

藉草飯松屑。

焚香看道書。

然燈晝欲盡。

鳴磬夜方初。

一悟寂為樂。

此日閒有餘。

思歸何必深。

身世猶空虛。

  作品賞析

  【註解】:

1覆釜:山名。有此名之山,不止一座。王維所指,疑在長安,然未詳所在。飯僧:即齋僧。請僧人應供。覆釜山僧:覆釜山的僧人,具體為何人,亦已不可考。

2磬:為銅體缽形的法器。法會或誦經時,作為起止之節。有大、小之分。

3悟:與「迷」之相對,生起真智,反轉迷夢,覺悟真理實相。寂:又作滅,涅槃之別稱。乃指度脫生死,寂靜無為之意。

  【鑒賞】:

《舊唐書》王維本傳載:王維「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該詩,可說是此段史錄的形象描繪。

該詩的前六句寫晚年的興趣、候僧、僧至等事,後八句寫與客僧參禪悟道的情形。重點在後八句,絕妙之處也見於後八句。

「藉草飯松屑」至「鳴罄夜方初」四句,寫修行、習法。「松屑」,指松子、松實,它被修行者奉為果腹健體之妙物。南朝梁江淹《青苔賦》:「咀松屑從高想,奉丹經而永慕。」胡之驥註:「劉向《神仙傳》曰:『偓佺好食松實,能飛行,速如走馬。以松子遺堯,堯不暇服,時受服者,皆至三百歲。』」憑草而坐,以松子為飯,確是既簡樸又脫塵絕俗。肚腹之饑解決後,又進精神食糧。佛教徒們的精神食糧「道書」,亦即是各種佛家經典。「焚香看道書」,在氤氳香霧中慢慢咀嚼、品味佛理禪味,自是別具一番風味。而隨著香霧的裊裊飄散,習法者慢慢進入了冥思苦想、「修心」「見性」的階段,以至屋內點燈才知白天將盡。而隨聲聲磬響,又一個修習時間到來了。這就是「燃燈晝欲盡,鳴磬夜方初」所描繪的場景。《遺教經》曰:「汝等比丘(僧人),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王維等也自覺或不自覺地以此律己了。

王維曾為禪宗惠能大師作碑銘,任侍御使出使南陽時遇惠能弟子神會宣揚禪宗心要,一見傾心,又與惠能再傳弟子馬祖道一深有交情。禪宗的思想對王維影響極深。就禪宗思想而言,其「修行」不在乎出家、在家,而不像傳統佛教那樣講究出家修行。其參禪則重在「修心」、「見性」,而不必像傳統佛教那樣講究念佛、坐禪等等。禪宗認為:佛即在自性中,求佛不能到外邊去求,只能向自己心中尋求。成佛只能靠自己的覺悟。只要除卻妄念,撥去雲霧,自識本心,直見本性,即可見性成佛。「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眾生,自性悟,眾生即佛。」(《壇經》法海本)如果將這些和王維的詩對照著讀的話,就會看到,「藉草飯松屑」四句,是禪宗弟子參禪狀態的絕妙寫照。

全詩結尾四句,寫悟道。「一悟寂為樂,此生閒有餘」兩句,描繪了悟得靜寂的真諦後全身心解脫束縛的那種極樂感覺,展現了禪宗弟子悟道時的「頓悟」境界。「一悟」之「一」,有的本子作「已」,其實只要稍為考察,即可知應以「一」為是。用「一」字,兩句詩就不僅表現出了參禪人悟道之時那出乎意料的、按捺不住的喜悅,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出色地再現了「頓悟」境界。「已」則沒有這種含蘊。「頓悟」是禪宗的重要思想,所謂「頓悟」,也就是說,成佛不一定要長期修習,而在於剎那間的領悟。只要一旦領悟即突然覺悟佛性便可成佛。「迷來經累劫,悟則剎那間」,「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壇經》法海本)。王維於此,是深有所得的。

「思歸何必深,身世猶空虛」兩句,是留客的話。何必多想回去之事呢?這世界,這身體,都是虛幻的。這又是一層悟境。佛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地、水、火、風這四大元素及其表現出來的堅、濕、暖、動四大性能暫時聚合生成的,因此也沒有一樣是永恆不變的。四大合則生,四大散則滅。並且,即使是合則生時,調合之四大也不是在固定的,而是每時每刻都在變動。後一分鐘的物和我並非是前一分鐘的物和我,因而四大皆空。世界的一切都是虛幻的,人也是虛幻的。尋常留客的話竟不失佛法之精要,兩者融合得又是那樣的天衣無縫,由此也可見王維悟道之深,詩法之妙。王維曾讚揚惠能大師:「舉手舉足,皆是道場,是心是性,同歸性海。」他自己也可說是臻此境界了。

佛教徒的生活,也是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佛教蓬勃發展的年代更是如此。王維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興盛之時。反映佛教徒生活的文藝作品,常有其不朽之處。王維此詩,以詩的語言,由形入神,形象地概括了作者這一類佛教徒修行習法、參禪悟道的情狀,因而具有獨特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

 

 

相關內容: 王維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