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韜·文韜·守國》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六韜·文韜·守國》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六韜·文韜·守國》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典籍問答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守國奈何?」

太公曰:「齋,將語君天之經,四時所生,仁聖之道,民機之情。」

王即齋七日,北面再拜而問之。

太公曰:「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仁聖牧之。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物盈;冬道藏,萬物尋。盈則藏,藏則復起,莫知所終,莫知所始,聖人配之,以為天地經紀。故天下治,仁聖藏;天下亂,仁聖昌;至道其然也。

聖人之在天地間也,其寶固大矣;因其常而視之,則民安。夫民動而為機,機動而得失爭矣。故發之以其陰,會之以其陽,為之先唱,天下和之,極反其常。莫進而爭,莫退而讓。守國如此,與天地同光。」

【譯文】

文王問太公道:「怎樣才能保衛國家呢?」

太公說:「請您先行齋戒,然後我再告訴您關於天地之間運行的規律,四季萬物生長的原由,聖賢的治國道理,民心轉變的根源。」

文王於是齋戒七天,以弟子禮再度拜問太公。

太公說:「天有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眾,民眾由聖賢治理。春天的規律是滋生,萬物都欣欣向榮;夏天的規律是成長,萬物都繁榮茂盛;秋天的規律是收穫,萬物都飽滿成熟;冬天的規律是貯藏,萬物都潛藏不動。萬物成熟就應收藏,攸藏之後則又重新滋生。如此週而復始、循環往復,既無終點,也無起點。

聖人參照傚法這一自然規律,作為治理天下的普遍原則。所以天下大治時,仁人聖君就隱而不露;天下動亂之時,仁人聖君就奮起撥亂反正,建功立業。這是必然的規律。聖人處於天地之間,他的地位作用的確重大。他遵循常理治理天下,使民眾安定。民心不定,是動亂發生的契機。

一同出現這種契機,天下權力之爭奪得失也必然隨之而起。這時聖人就秘密地發展自己的力量,待到時機成熟就公開進行討伐。首先倡導除暴安民,天下必然群起響應。當變亂平息一切已恢復正常時,既不要進而爭功,也無需退而讓位。這樣守國,就可以與天地共存,與日月同光了。」

【例證】

「發之以其陰,會之以其陽,為乏先唱,天下和之。」元末農民起義就是運用這一策略推翻元朝統治的。

元朝統治後期,政治黑暗,統治階級內部政局動盪,數十年間連續換了十個皇帝。皇帝大多不問朝政,只圖享受;大臣爭權奪利,互相勾心鬥角。元王朝實行民族歧視和階級壓迫政策,橫徵暴斂,土地高度集中,「貧者愈貧,富者愈富」,階級矛盾愈來愈激化。於是,起源於宋代的白蓮教,到元代逐漸流行,成為各族人民進行宣傳和組織起義的秘密空教組織。

元朝末年,黃河氾濫成災,殃及冀、魯、豫廣大地區,造成「裡人乏食,草木為糧」,人民流離矢所,餓浮遍野,廣大民眾飢寒交迫,忍無可忍,一次全國規模的農民起義正在醞釀之中。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征發十五萬民工修治黃河。這些民工被征發到工地後,既要承擔繁重的勞動,還要受官吏的凌辱鞭打,怨恨滿腹。早已利用白蓮教秘密進行起義準備的白蓮教領袖韓山童、劉福通等人,認為這是發動起義的絕好機會,便在民工中積極活動和串聯,宣傳天下就要大亂,號召起義。

他們暗地裡做了一個獨眼石人,埋在即將開鑿的河道上,同時派人到處散佈歌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民工們掘出石人,認為歌謠靈驗,群情震動。他們輾轉傳告,很快遍及附近鄉村,韓山童、劉福通覺得發動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便在河北永年殺黑牛白馬,聚眾宣誓,準備舉起反元大旗,各地同時起義。

但由於秘密洩露,韓山童被捕遇害,劉福通逃回穎州(今安徽阜陽)率眾起義。他們頭裹紅巾,稱為紅巾軍。由於紅巾軍所到之處,盡殺元朝官吏,「開倉濟貧」,對人民「不殺不婬」,得到民眾的熱烈擁護,因此各地紛紛響應,起義迅速發展。元王朝的統治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率領的一支起義軍攻佔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元朝的統治宣告結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典籍問答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