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傑」都有誰?為什麼初唐四傑都沒有善終?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初唐四傑大家都知道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四位仁兄。《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此四人都是初唐時的大文豪!他們那些被後人膾炙人口的詩歌和文章都為中華文學做出巨大的貢獻。然而他們的人生並沒有他們的才華那般好,除了楊炯明哲保身以外,其餘三人都不得善終。
王勃,字子安,650年,出生於山西龍門的一個名門望族+神童世家。爺爺王通是隋末唐初的文化名人,門生遍天下,爺爺的弟弟王績是名震京城的「神童仙子」,王勃的哥哥王劇也是天才少年,20歲就考中了進士。生在這樣一個大家族,王勃徹底將家族的神童基因發揮到了極致: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九歲時候寫了篇《漢書指瑕》,指出著名學者顏師古註釋的《漢書》中的錯誤之處,十歲時,便飽覽了六經。
王勃才華早露,膽識過人,14歲時直接上書當朝宰相,直抒政見,深受右相劉祥道的賞識,劉祥稱譽王勃是「神童」,並上表朝廷加以推薦。王勃因此被任命為朝散郎,官階為七品,要知道縣令的官階也不過是七品,而此時的王勃只是個十四歲的少年。
乾封初(666年),王勃為沛王李賢征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至此,王勃曾經憑著自己執著的才情和苦心經營剛剛獲得的仕途,就這樣幾乎歸零了。有才華的人向來不缺機會,二十歲時,王勃再次步入仕途,擔任參軍一職。然而在職時他一時心軟私藏了一個逃跑的官奴,後來怕被人舉報竟把那官奴殺了,殺人償命,王勃被定了死罪。幸運的是,王勃遇到了大赦的機會,命是保住了,但仕途有可能就從此無望了。劫後餘生之後,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漂洋過海去看望自己的老父親,然而在這次探望途中,王勃不幸溺水而卒,年僅二十七歲。
楊炯與王勃同齡,也同樣聰明。楊炯出身望族,幼年聰明好學,很早就顯現出文學方面的才能。年僅九歲便被舉為「神童」,僅過一年,楊炯被朝廷選了弘文館,端上了鐵飯碗,這一做,便是十六年。上元三年(676),楊炯通過制舉考試,被授予校書郎一職,掌管校勘書籍之事,這一年他二十六歲。年近三十,才獲得這麼一個九品小官,楊炯郁勃不平,期間創作了《渾天賦》以示自己的情志,但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波瀾。
九品的官位上又堅持了六七年鬱沉歲月後,楊炯終於從九品末僚一躍而成為太子詹事司直,而且還充任聲望甚隆的崇文館學士,開始了仕途上的一大騰躍。可惜好景不長,685年秋冬之際,由於受到堂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揚州兵變的株連,楊炯被貶到四川梓州任參軍,後又被授予盈川令一職。懷才不遇,官場沉浮一生,無所政績,使得楊炯心中憂鬱,長壽二年(693)楊炯在盈川令任上去世,時年四十四歲。比起其他三幾位仁兄,楊炯其實還是挺幸運的,因為他至少得以善終了。
大家熟知的《詠鵝》就是駱賓王七歲時寫的,可見這位仁兄也是個神童。駱賓王的童年生活過得比較淒慘,父親早亡,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成年後,駱賓王被道王李元慶闢為府屬。後又任奉禮郎,出使西域。於儀鳳三年(公元678年),返回長安當了名御史,後又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
公元684年唐高宗剛剛去世不久,武則天廢掉了自己的兒子中宗,另立溫順的兒子李旦為帝,同時大開殺戒,清除李唐宗室元老,打算廢唐自立。 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他做為秘書,起草了著名的《討武氏檄》。高郵一仗,徐敬業全軍覆沒,駱賓王不知所終,成為歷史上一件疑案。
王勃六歲出口成章,駱賓王七歲口占一絕,楊炯十歲神童試及第,盧照鄰卻沒有這些驚人的記錄,他的才華是憑借從小一步一個腳印踏實治學而來。盧照鄰出身望族,幼讀詩書,曾師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大約在18歲,入鄧王(李淵十七子,唐太宗之弟)府,從事文字工作。鄧王李元裕對他非常重視,曾對別人誇讚說:「此郎,寡人相如也。」
好日子總是過得太快,大概三十歲左右的樣子,鄧王病死了,且這個鄧王沒有子嗣,王府的家丁僕從之類的都散的散,走的走,冷清一片,盧照鄰沒有雄厚背景,就隨便找人謀了個四川新都縣尉的官職,正值年富力強之時,卻不幸染上風疾(風痺症),先是一條臂膀廢掉,後來一條腿也隨之癱瘓,真正是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從此,開始了十年的幽悲飲泣之路。一生窮愁潦倒、疾病纏身,又為權貴所不容,最後盧照鄰投河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