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遊說各國為什麼沒人重用?襄王內心的想法是什麼?

孟子遊說各國為什麼沒人重用?襄王內心的想法是什麼?

孟子遊說各國為什麼沒人重用?襄王內心的想法是什麼?

歷史小知識

孟子遊說各國為什麼沒人重用?襄王內心的想法是什麼?接下來本站小編為您講解。

衣賜履按:孟夫子,亞聖,在儒家裡,是僅次於孔夫子的大腕兒。老先生身體不錯,活到八十四歲,後半生都在與人辯論和向各國國君兜售治國理念而奔波,應該說還是卓有成效的,雖然最後也沒混上個一官半職,但是大名遠揚,絕對位列戰國大V前三甲。通鑒裡介紹了兩篇孟夫子論政的故事。

孟子見魏惠王

前336年,孟子三十六歲,四處推銷自己的治國方略。找了個機會見到魏惠王。

惠王問,先生,你不嫌遙遠,跋涉千里而來,有什麼有利於我們國家的建議嗎?

孟子說,切,你怎麼總是把利益掛在嘴上?我所追求的,只有仁義。你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國家,官員們說有什麼利於我們家族,平民說有什麼利於我個人,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上下互相鬥爭,國家就發生危險。而追求仁義則不然,從來沒有充滿愛心的人會忘掉他的親人,也從來沒有充滿道義精神的人會把他的君主放到腦後。

惠王說,你說得對。

衣賜履說:感覺孟子一下子就把天兒給聊死了,惠王無以對,只好說,你說得對,但是請你走人。孟子的話,永遠是大、空、對,但從來解決不了實際問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樣的精彩語錄,孟子說了很多,作為人們對道德修養的追求,當然是很好的標桿。但是,治國理政、國家競爭,從來都不可能只講仁義、不講利益,特別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拼的不是仁義,而是財力、軍力,是綜合實力。

在儒家那裡,利和義似乎總是無法統一。孟子比較極端,甚至不允許別人提到「利」字。然而,亞聖以對聖人的標準來要求普通民眾,恐怕沒什麼人會買他的賬。只言義,不言利,歷史上似乎只有墨家曾身體力行過,然而,墨家兩世之後即或式微或轉型了,墨家的「原教旨主義者」就不見了。因為,就連最底層的民眾也無法長期跟著墨子過「乞丐加苦行僧」的生活。事實上,沒有利益為基礎的義,只是個偽命題。如果不承認這一點,名頭再大、說得再好聽,也只是一個空談家。

孟子見魏襄王

前319年,孟子見魏襄王(惠王兒子,惠王本年逝世),出來後告訴別人,看他的模樣,簡直不像是一個君王,對他無法產生敬意。他一直在那裡發呆,卻忽然間發問,怎麼才能獲得和平?我說,等到天下統一。他又問,誰能統一?我說,不喜歡殺人的人能。他又問,誰願意讓他統一?我說,天下所有的人都願意。你可知道田里的秧苗?七八月間如果大旱,秧苗一定枯槁。可是天際漸布烏雲,降下充足大雨,秧苗就青綠一片,生機再起。在這種情況下,誰能阻止?

衣賜履說:到今年,亞聖已經五十三歲了,說的話還是那麼不著調。襄王今年剛繼位,前面幾十年,戰亂不斷,魏國既欺負別人,也被別人欺負,國家疲憊不堪,軍隊損失慘重,人民水深火熱。

今年是前319年,我們簡單列一下過去十年間與魏國有關的戰爭:

前330年,秦國攻擊魏國,包圍焦城(河南省陝縣西)、曲沃(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魏國把少梁(陝西省韓城市西南)、河西(陝西省黃河以西地區)割讓給秦國。

前329年,秦國攻擊魏國,渡過黃河,佔領汾陰(山西省萬榮縣西南榮河鎮)、皮氏(山西省河津市),攻陷焦城(河南省陝縣西)。

前328年,秦國攻擊魏國,攻陷蒲陽(山西省隰縣)。

前324年,秦國攻擊魏國,佔領陝城(陝城即焦城)。

前322年,秦國攻擊魏國,佔領曲沃(山西省聞喜縣)、平周(山西省介休市西)。

自魏襄王有記憶以來,魏國幾乎每隔兩三年、甚至一兩年,就被秦國吊打一頓,緊接著就是割地賠款,受不盡的屈辱。本年襄王剛剛繼位,面對虎狼一樣的秦國,還得隨時防備會在身後捅刀子的韓、趙、齊,怎樣穩定國家,怎樣與暴秦對抗,怎樣謀求和平,這些問題估計每天都在折磨著襄王,故而孟子見他「一直在那裡發呆」。襄王不願再打仗,盼望和平,於是問亞聖「怎麼才能獲得和平」。而孟子老人家的回答讓人如墜五里霧中,不知想表達什麼。「等到天下統一」。那麼怎麼等?誰來統一?他回答「不喜歡殺人的人能」。那麼請問,誰是不喜歡殺人的人?搞笑的是,一百年後,天下一統,而那個統一天下的人叫秦始皇,我實在不能認定他是個不喜歡殺人的人。

我們不由心生疑問,孔孟所提倡的東西,為什麼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哪個國家都不受待見,而到了西漢卻被樹為一尊?原因可能是世界變了,天下一統了,不需要人民有更多的思想,君君臣臣這一套東西對於統治者來說是最好的誅心之舉——誅人民群眾之心。而在春秋戰國時期,「有糧」和「能打」才是硬道理,才能在諸侯之間說硬話、辦硬事,儒家的仁義一毛錢都不值。那時是法家的天下。秦用商鞅,魏用李悝,韓用申不害,楚用吳起……但絕不會有任何國家用儒家。孟子沒有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重用,對孟子而言可能是件幸事,否則可能會留下無數笑話,能否晉級為「亞聖」就不好說了。

通鑒沒有記述聽完孟子論政後魏襄王的態度。我私下揣測,襄王恐怕最後笑了,面對著孟老夫子,只能像他爹惠王一樣無言以對,又不能用老先生,又不能殺老先生,好好招待一下送別的國家去忽悠,恐怕是襄王內心當時的想法。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