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站小編為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范進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高考這一段時間關於古代科舉的相關話題都被提及,作為古代文學作品中一個跟科舉扯不開關係的范進也被人多次提及,有些功利主義者更是讚揚范進,認為范進是屌絲逆襲的代表,通過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種明目張膽偷換概念,大概是讀大部分讀者沒有時間去讀一遍《范進中舉》吧。
范進中舉明明是一種諷刺科舉,反而得到讚揚,當然這不是重點,我比較傷感的地方是,你們一再說范進,有沒有想過孔乙己的感受,都是被寫在教科書裡面的人物,孔乙己難道不比范進還要執著?科舉都取消了,他還堅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人生信條。
相對來說,孔乙己比范進還慘,最起碼范進原來就是秀才,靠中舉人就是踏入封建統治階層的半個門檻,孔乙己連秀才都沒有考上,依然堅持讀書,依我看,我們現在缺乏的不是范進的功利主義科舉情況,而應該學習孔乙己這種一條路上走到黑的學習精神。
當然,所處時代不同,我們現在有更多的選擇,不一定只有考學一條路,無論是寫《儒林外史》的吳敬梓,還是寫《孔乙己》的魯迅,其實都不是依靠科舉有了這樣的成就的。
尤其是吳敬梓,更是對科舉深惡痛絕,吳敬梓的曾祖父和祖父兩代人大多都是科舉出身,他的父親也是康熙年間的拔貢,吳敬梓也輕而易舉考上了秀才,但是吳敬梓靠舉人的時候,被斥責為「文章大好人大怪」而對科舉產生了牴觸,後來乾脆放棄了科考,儘管最後窮困潦倒,這篇《范進中舉》就是對封建科舉體制的一種諷刺。
《儒林外史》被稱作中國古代最具諷刺能力的小說,在文中有多重諷刺,當然最大的諷刺,還是逃不過一個錢字。
我是經濟專業出身,談什麼的時候都離不開錢!
范進執著科舉,其實也並不是為了功名,而是為了富貴,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功利心態下的讀書,還真就是「書中自有黃金屋」。然而在沒有考上科舉的時候,范進的家已經到了什麼程度,他的母親餓得連眼睛都看不到了,無奈之下范進的母親讓范進去把雞賣了,買點粥回來。
窮酸到這個模樣,也當真是窮怕了,所以很多人都瞧不起他,尤其是他的老丈人,更是三天兩頭的懟他,嫌他沒有出息。
但是范進中舉後就突然一夜暴富了,劇情反轉實在是有點大,剛剛出榜本地的鄉紳就來找范進攀親戚,套關係,並且出手就給了五十兩銀子,還讓他搬進大房子中住。
給他錢這個張老爺多有錢,范進老丈人說,一年有事沒事也要吃四五千斤肉。
范進的結局也特別好,按照文中所寫:
「從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過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自然是不用說了。張鄉紳家利又來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裡,唱戲、擺酒、請客,一連三日。」
可以說,中舉使得范進一下子脫下了中下貧農的帽子,翻身農奴把歌唱了。
范進能夠有如此造化,還真得感謝科舉幫助了他,在古代封建社會,讀書人都是享受很多特權的,考上秀才之後見官不用下跪,受審不用刑,並且免除徭役等等。
范進原來就是秀才,只不過考舉人的過程有點艱辛,連續考多少次都沒有中,也說明舉人並不好考。
清朝著名文化人康有為早年考個秀才就考了三次,然而在考舉人的過程中是異常艱辛,從19歲開始考,一連考了17年才考中舉人,所以康有為對科舉也是深惡痛絕。康有為有一個學生梁啟超,那真是11歲中秀才,17歲中舉人,康有為收了梁啟超這個學生後,那是名聲大震,成為傳奇式的人物。
一旦成了巨大,人就從民,變成了官,已經成為預備官員,並且可以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去了。
關於范進後來成就有多高,范進的後人會怎麼看他,就不得而知了,范進是一個虛構的文學人物,全靠猜的話,我有點不擅長,不敢張嘴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