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中國最為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又叫上元節、元夕節、燈節等,早在漢文帝時期,就已經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元宵節便已經是重要節日了。
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大節日,俗話說,「不出十五都是年」,元宵節可以說是春節的延續,是春節之後又一個歡樂的高峰,而與春節的團圓相比,元宵節又有一番別樣風光,元宵自古便有看花燈的習俗,絢爛的煙花、五彩的花燈,決定了元宵節必定是一個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的節日,在古代,尤其是在宋代,元宵節更是異常熱鬧,平民百姓可以出外游賞,甚至,連女子都可以走出閨房,肆無忌憚地在街上玩耍,沒有了封建禮教的束縛,可以盡情放鬆。
宋代許多大詞人都描繪了這一美好的景象,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可以說熱鬧之極,而眾多的女子,更是「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當真是美不勝收。歐陽修在《生查子》中,更是描繪了元宵節最為浪漫的約會場景:「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正如夢境一般美好。
可是,對於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來說,這些熱鬧顯得與她格格不入,尤其是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的元宵節。她寫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元宵詞《永遇樂》:
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李清照的前半生,生活幸福之極,有一個愛她的丈夫,有一個富裕的家庭,最為難過的事情,或許只是丈夫出差時的孤獨寂寞,但是,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汴京遭到洗劫,康王趙構在穩定了南宋政權後,大量北方民眾湧入臨安,李清照也是其中之一,丈夫的去世、財產的流失、改嫁的不幸,讓這位本來幸福無比的女人,變成了一個晚年淒涼的老婦。
這首《永遇樂》就是在描寫自己晚年臨安的一段生活。當時,宋金兩國已經處於穩定的停戰期,南宋都城臨安中充滿了一派歌舞昇平的繁華景象,遇到元宵節這樣的盛大節日,更是熱鬧無比,可是,悲涼的李清照,卻在這繁華中,看到了自己淒涼的遭遇,以及家國興衰的無限慨歎,她在這首詞中,毫無隱藏地表現了出來。
詞的上片寫元宵節寓居臨安的心情。開篇便是筆力不凡的名句,詞曰:「落日熔金,暮雲合璧」,太陽落山了,猶如金紅的火球消失在天際雲端,晚霞鋪滿了天邊,暮色蒼蒼,逐漸籠蓋四野,正值元宵節,又有這樣的好天氣,按說應該讓人心情愉悅才對,可是絢爛的景象,並沒有讓詞人感到熱烈喜慶的節日心情。
反而,一句「人在何處」的反問,讓人有一種沉悶的感覺。曾經,詞人在繁華中,度過了多少次的元宵節,如今,國破家亡之後,又是元宵時分,自己卻孤零一人,遠在他鄉異地,這樣淺淺的一點,便給這首詞尊定了基調。
可是詞人並沒有展開這份惆悵,而是轉筆去寫春景,「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初春柳葉吐芽,傍晚霧氣瀰漫,這些楊柳似乎籠罩在濃煙之中,此時梅花將殘,門外忽然又有人吹起了笛曲,詞人心情本不佳,這時聽到此曲,更引起心情的憂鬱,所以她心中浮起了一個疑問:「春意幾許?自己還能去欣賞嗎?」
這時,有人來相邀詞人外出遊玩,「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正值元宵佳節,又碰到這樣好的天氣,大家一起外出遊玩吧?可是詞人卻用了一個很沒有道理的問句:「次第豈無風雨」?天氣好的有點不正常,難道不會突然來一場大風雨嗎?詞人的擔憂,似乎也不無道理,往往平靜下的風暴更加有破壞力,其實詞人在這裡,也表現了對南宋政權一派歌舞昇平的擔憂。
「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這些朋友,乘著寶馬香車來邀她一起遊玩,可謂真誠,但是詞人,卻婉拒了這些好朋友,究其原因,怕是「人在何處」的心理在作怪,正如朱自清散文中說的:「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詞人的婉拒,帶著三分漠然、三分淒涼、三分傷感。
詞人上片問了三問,每一問都顯得有些悲情和失落,熱鬧的元宵節,更勾起了詞人內心的悲涼。
於是詞人想起了曾經元宵的美好,「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那時候,詞人身在北宋汴京,家國無事,自己閒暇的時間也多,尤其到了元宵佳節,更是十分重視,自己和身邊的朋友們,都會盛裝打扮,到了晚上,蛾兒雪柳、翠羽環繞,在汴京繁華的街道中,度過歡樂的時光。
可是現在呢?「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年紀大了,變得憔悴了,頭上生出了白髮,也懶得打扮了,所以晚上,更不願意出去了,其實,詞人怕晚上出去,最主要的,並不是懶了、老了,而是經歷過滄桑之後,那顆對熱鬧繁華的心性,再也提不起來了。
所以詞人在結尾淡淡地說道:「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聽著外面的歡歌笑語聲,詞人似乎就滿足了,可是,這平淡的句子中,其實包含了多少人生閱歷和滿腹辛酸!這種旁觀者的平靜,在歡聲笑語的襯托中,更顯得沉重和落寞,可想而知,詞人的心情,是何其痛苦的!
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樂,李清照在這首詞中,運用了很多熱鬧的字眼,可是每每在熱鬧之後,便給出更加傷感的句子,不得不說,這種家國、身世的哀情,令人無比沉重,難怪南宋另一位著名詞人劉辰翁,每次誦讀此詞,便會「為之涕下」,因為它寫出了多少南宋人心裡面最沉重的那份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