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北宋真的有一位蕭峰:因宋遼關係實無需自殺

假如北宋真的有一位蕭峰:因宋遼關係實無需自殺

假如北宋真的有一位蕭峰:因宋遼關係實無需自殺

金庸

蕭峰的一生從頭到尾都是悲劇——一種在不共戴天的宋遼關係背景下展開的悲苦宿命,他尚在襁褓之中便成了宋遼衝突的犧牲品,身世被揭開後又被視為是中原武林的公敵,不得不遠走關外。最後,為阻止遼國國主耶律洪基發兵南侵,在雁門關自殺身亡。小說寫道:

蕭峰脅迫耶律洪基當眾立誓:「於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隨後蕭峰大聲道:「陛下,蕭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箭,內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了自己的心口,登時氣絕。

這大概是最令「金粉」扼腕的小說結局了。曾有人問金庸:「喬峰(即蕭峰)只能是悲劇,非死不可嗎?」金庸回答說:「這是沒辦法的,天生的。他一開始生為契丹人,那時契丹與漢人的鬥爭很激烈,宋國與遼國生死之戰,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這樣厲害,他不死是很難的,不死就沒有更加好的結局了。」

如果金庸老爺子將蕭峰的自殺解釋為文學人物的性格衝突所致,哪怕說成是為阿朱殉情,我都覺得不無道理,不能反駁,畢竟這樣的解釋權歸作者。但金庸卻將蕭峰之死歸因於宋遼關係,將關注點引向歷史,那麼我覺得我們就有理由來較真一回了,畢竟歷史不是小說家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導致蕭峰自殺的「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這樣厲害」的宋遼關係,實際上是金庸虛構出來的。根據小說展示的時代背景,蕭峰生活的年代,約為北宋哲宗朝(11世紀末)。這個時期的宋遼關係,即使不能說是友好,至少也堪稱和平,絕不是處於不共戴天的仇敵狀態。兩國當然有過「生死之戰」,不過都發生在北宋前期,「澶淵之盟」訂立之前,那時候宋朝要北伐,遼國要南征,雙方爆發了好幾場你死我活的戰爭,時距宋哲宗時代已有百年之久,是陳年舊事了。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厭倦了戰爭的宋遼兩國經過談判,達成「澶淵之盟」。根據盟書以及之後陸續形成的協定,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地位平等;宋朝每年給予遼國歲幣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類似於經濟援助的性質(今人以為歲幣是納貢,不確);雙方劃清領土邊界,在國境線上立下「石峰」(相當於今天的界碑),約定「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又約定兩國互不增設邊防工事,「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約定司法上的合作,「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類似於罪犯引渡協定;雙方在邊境開設榷場,開展貿易。

澶淵之盟」的訂立,給宋遼兩國帶去了一百餘年的和平,期間儘管發生過一些衝突與糾紛,但基本上都能夠通過和談解決,並沒有誘發戰爭。遼國邊地若發生饑荒,宋朝會派人在邊境賑濟;每逢重大節日,兩國均要遣使前往祝賀,並互贈禮物;一方若要征討第三國,也需要遣使照會對方,以期達成「諒解備忘錄」;遇上國喪,對方也要派人弔慰。宋真宗駕崩時,遼聖宗耶律隆緒(他是耶律洪基的祖父)聞訊,「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宋仁宗逝世,當大宋的使臣到達遼國報喪時,耶律洪基忍不住握著使臣之手,號啕大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今天有些朋友認為「澶淵之盟」是屈辱的城下之盟,是不平等條約。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在我看來,19世紀西方民族國家主導建立起來的近代國際關係,其文明含量也沒有超出「澶淵之盟」的框架。

不管今人如何評說,當時的宋朝主流意見,是從正面評價「澶淵之盟」的。真宗朝宰相王旦說:「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送,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仁宗朝大臣富弼說:「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絕大多數的宋朝人都十分珍視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願意忍受每年給予遼國經濟援助(這筆援助款,通過貿易順差,實際上又回流到宋朝)。

總而言之,自「澶淵之盟」訂立到徽宗時代宋金秘密簽訂「海上之盟」這一百多年間,遼宋連一場真正的戰爭都沒有發生,怎麼可能如金庸先生所言,「契丹與漢人的鬥爭很激烈」,「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這樣厲害」云云?

相關內容: 關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金庸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