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智深這個法名是怎麼來的?有何意義

水滸傳中智深這個法名是怎麼來的?有何意義

水滸傳中智深這個法名是怎麼來的?有何意義

金庸

智真長老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五台山文殊院長老,原是故宋時一個當世的活佛,知得過去未來之事。智真長老力排眾議,堅持剃度了魯達,並賜名「智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魯提轄為了金翠蓮,拳打鎮關西,沒曾想三拳下去後釀成大禍,擔心坐牢後無人送飯的魯提轄,一溜煙就跑了。

當然,他的跑也不是無目的性的,而是有選擇性地跑,尤其是那句「貧不擇妻」,暴露出,他就是奔著金翠蓮的逃跑路線去的。

只是現實狠狠地給了剛剛動了情愫的魯提轄當頭一棒,也就幾十天時間,金翠蓮就成了趙員外的「二奶」了,萬般無奈之下,魯提轄看破紅塵,出家當了和尚。

可是,魯提轄拜師智真長老,按理說賜法名時,應該低「智」字一輩,為什麼卻成了同輩的「智深」大和尚了呢?

一、

魯提轄找到了金翠蓮之後,驚訝地發現,其已經成了趙員外的「二奶」,而趙員外,實力強大,背景深厚。

魯提轄作為一名基層提轄,能巴結到趙員外,也算是他的福氣,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逃犯,也就就此認了命,聽從了趙員外的安排。

結果沒過幾天,金二(金翠蓮老爹)就跑過來說,外面有人要抓恩人,在到處打聽消息呢。魯提轄一聽,知道大事不妙,這就要告辭逃命,這時候,趙員外出來說話了:

「我要是留你不走吧,萬一被人家抓到了,你可能還怪我。要是不留你吧,我這人又好面子,臉面上掛不住,要不我給你出個主意?」

魯提轄的回答其實很無奈的:

「洒家是個該死的人,但得一處安身便了,做甚麼不肯!」

也就是說,魯達是真的走投無路了,只要趙員外能指一條路,他什麼都肯,於是就這樣他到了五台山出了家。

讓魯達當和尚,趙員外的小算盤還是打得比較響的:

一方面,當了和尚,入了空門,也就了卻凡間事,至少官府就不能隨便抓人了,也算報了恩;另一方面,也希望魯達能修性養生,控制自己的脾氣,以後也好為自己所用;第三方面,則是趙員外估計也怕魯達跟金翠蓮有什麼情愫,讓他入了空門,徹底斷了這倆人的可能性。

二、

那麼遁入空門的魯達,其師父是智真長老,為什麼卻賜他同輩份的法名「智深」呢?

在韓愈所寫的《師說》中,對為師者做了一個解釋: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也就是說,為師者一共有三個方面是要做到位的,一個是傳道,一個是授業,一個是解惑,那麼我們就看一下智真長老有沒有做到這三點呢?

可以這麼說,除了給魯智深摩頂受戒的時候給他強調了「三皈五戒」後,後面幾乎沒怎麼管過他:

「一要皈依佛性,二要皈奉正法,三要皈敬師友……一不要殺生,二不要偷盜,三不要邪淫,四不要貪酒,五不要妄語。」

雖然跟他說了三皈五戒,但實際上魯智深壓根就沒做到,而且已經皈依了佛門,他卻連坐禪都不肯坐,眾人壓根都不敢管他:

「智深見沒人說他,每到晚便放翻身體,橫羅十字,倒在禪床上睡;夜間鼻如雷響;要起來淨手,大驚小怪,只在佛殿後撒尿撒屎,遍地都是。」

也就是說,魯智深每天就是吃飽了睡,睡醒了吃,連拉屎尿尿都不出門的,弄得到處都是。

最後那群大和尚們實在受不了了,去找智真長老告狀,結果長老還護著魯智深:

「胡說!且看檀越之面,後來必改。」

嘴上說著魯智深以後會改,但實際上壓根就沒去管過他,也沒教過他究竟該怎麼做。

三、

也就是說,魯智深當了和尚之後,智真長老壓根就沒給他傳過一次道,授過一次業,更沒有給他解過什麼疑惑。

那麼魯智深平時這樣可以不管,那麼他犯錯了,總該出來管一下吧?

魯智深在五台山這麼混混沌沌地待了四五個月,終於是挨不住了,於是下山來找酒喝,恰好遇到一個挑酒的漢子上山。結果魯智深連打帶嚇的,硬是搶了人家一桶酒喝光了,搖搖晃晃要回寺廟。

守衛寺門的和尚不敢讓他進來,說他犯戒了,因為有寺規:

「但凡和尚破戒吃酒,決打四十竹篦,趕出寺去。」

而魯智深不僅沒有挨打,還把守門的幾個和尚痛扁了一頓,即使把智真長老叫過來,他也不過是拉偏架,也是沒有處罰魯智深:

「你看我面,快去睡了,明日卻說。」

而魯智深呢,更加放肆,還撂狠話恐嚇那幾個和尚:

「俺不看長老面,洒家直打死你那幾個禿驢!」

而智真長老怎麼安慰挨打的那些和尚,以及看不慣魯智深行為的那些僧人呢?

不過是告訴他們,魯智深以後能修成正果的,看在趙員外的面上,饒了他吧,回頭我去說說他。

實際上,第二天,智真長老也不過是重新強調了一下「三皈五戒」,連罰都沒罰魯智深:

「既然出家,如何先破了酒戒,又亂了清規?我不看你施主趙員外面,定趕你出寺,再後休犯。」

四、

直到魯智深再次喝酒,大鬧五台山,還打爛了佛像及僧人,智真長老也並沒有處罰他,不過是給他銀兩,把他支到自己的師弟智清長老的大相國寺去了。

由此可見,智真長老從為師者的角度來看,根本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師父,既然一開始的出發點就不是當魯智深的師父,自然就不會賜他低一輩分的法名了。

不然,有人質問長老,說你的徒弟怎麼這麼不懂事,你也不管,智真長老就完全可以反駁了,誰說他是我徒弟,他是我師弟,師弟,師弟,我這是代師收徒。

這是其中一個原因,我們再看來第二個原因:

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有關韋小寶代康熙帝出家的例子,當時晦聰禪師道:

「韋大人是皇上替身,非同小可,即是老衲,也不敢做你師父。老衲代先師收你為弟子,你是老衲的師弟,法名晦明。」

其實不僅《鹿鼎記》這本小說中有代師收徒的情況,在《劍來》中也是三次出現代師收徒的情況。只不過通過一個小說來解釋另一個小說中的問題,總是感覺說服力上有點不足。

實際上在現實社會中,也有代師收徒的情況,比如意拳傳人王永剛代師收徒,代表先師金啟莊收了四個徒弟。相聲界也有代師收徒的情況,但是也是有規矩的,只有大師兄才能代師收徒,張壽臣先生當年代師收徒常連安就是這種情況。

也就是說智真長老賜魯智深「智深」法號,就是因為介紹人是趙員外,地位較高,所以他賣個面子給趙員外,這才有了代師收徒。

五、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個原因嗎?

有!

在給魯智深剃度之前,眾僧曾經跟智真長老有過一番爭辯,提出魯達這人「形容醜惡,相貌凶頑」,日後估計會累及山門,但長老是高人啊,睜開慧眼看了一下魯達:

「只顧剃度他,此人上應天星,心地剛直。雖然時下凶頑,命中駁雜,久後卻得清淨,證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可記吾言,勿得推阻。」

難道真的因為智真長老看出來魯智深是天星下凡,實力非凡,自己擔心能力不足,不足以當魯智深的師父,所以才把他提到跟自己同輩?

其實這種理解並非沒有道理,比如魯智深第二次惹禍的時候,他稱呼智真長老也不叫師父:

「長老與洒家做主!」

而長老的回答同樣也不以師父自居:

「智深,你連累殺老僧!」

一個自稱洒家,一個自稱老僧,要知道這時候的魯智深已經在五莊觀待了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了,這時候智真長老仍然不敢以師父自居。

直到智真長老真的要攆魯智深走了,魯智深這才認可了其師父的身份,要知道在這之前雖然給智真長老面子,但是從來沒有喊過師父的,至少原著中沒有體現:

「師父,教弟子那裡去安身立命?」

等到了桃花村時,魯智深介紹自己時,也是以智真長老為師的:

「俺師父是智真長老,與俺取了個諱字,因洒家姓魯,喚作魯智深。」

六、

其實,第四個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魯智深並非是智真長老打心裡喜歡他才收他為徒的,而是因為金錢!

趙員外在介紹魯智深出家的時候,也是帶著大量禮物去的,當時智真長老就說了:

「何故又將禮物來?寺中多有相瀆檀越處。」

回頭就把禮物收了,而且收魯智深時,給眾人的解釋就是給趙員外面子:

「他是趙員外檀越的兄弟,如何撇得他的面皮?」

趙員外也很給力,給了很多銀兩,買了很多東西,等到真正剃度的時候又包了很多銀子:

「趙員外取出銀錠,表裡,信香,向法座前禮拜了。」

包括後來魯智深多次犯錯,智真長老給其他人的解釋永遠是:

「且看檀越之面,後來必改。」

更重要的是,智真長老跟趙員外可以以兄弟相稱的,他當初給魯智深介紹的時候就說了:

「寺裡有五七百僧人,為頭智真長老,是我弟兄。我祖上曾捨錢在寺裡,是本寺的施主檀越。」

包括後來魯智深打壞了亭子,打壞了佛像,別的僧人都在唉聲歎息,只有智真長老是無所謂的態度。這些東西趙員外肯定會賠錢重修的,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得道高僧對損壞的佛像該有的想法和態度。

實際上,智真長老並非一個成功的高僧,但絕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畢竟魯智深下山的時候遇到的賣酒的,包括集市上賣酒的商人,他們租的商舖也都是寺廟的房產。

一個眼中只有銀子的智真長老,看在趙員外的面子上,而且以後還得一起發財做生意呢。不過是安排個魯智深過來,當然得收了,至於是不是真心收徒,那已經是顯而易見了。

甚至於他所說的魯智深以後肯定能修成正果,不過是忽悠眾僧的把戲罷了,不然,他們真的會得罪趙員外這個大財主嗎?

這麼一想,他智真長老跟趙員外稱兄道弟,魯智深又是趙員外的兄弟,他賜給魯智深「智深」法號,也就再正常不過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金庸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