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壽民(1684年—1752年),初名維祺,字頤公,又字漸僧、墨仙,號葦間居士,江蘇山陽人(今淮安區),晚號葦間老民、綽翁、綽綽老人,清代著名畫家。曾考中秀才,善畫花鳥、蔬果和山水,尤以畫蘆雁馳名江淮,有「邊蘆雁」之稱。其潑墨蘆雁,蒼渾生動,樸古奇逸,極盡飛鳴、食宿、游泳之態。潑墨中微帶淡赭,大筆揮灑,渾厚中饒有風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為佳妙。因他畫蘆雁,稱其所居名「葦間書屋」。他又工詩詞、精中國書法。和鄭板橋、金農等人齊名。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出身寒門
山陽邊氏是世代書香之家,但邊壽民祖與父都無功名,屬於寒門。他自幼聰穎,詩文書畫,為長者所稱,雖境遇困窮,卻能堅守寒士清操。據傳,他對於同宗富家、同裡豪紳,不樂往來,安貧守道,課徒之業,以文字筆墨自適。
早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邊壽民20週歲之際,即入學為諸生,但由於他鄙薄章句帖括之文,應鄉試而不中式,乃更寄情於詩畫。他居住在山陽舊城東北隅梁陂橋附近,遠離鬧市,清幽靜寂,四面環水,蘆葦叢生,風景絕佳,入秋尤宜,秋水澄碧,蘆花飄白,蓼花透紅,遊憩其間,此身如在畫圖中。他有《憶江南·葦間好》云:
葦間好,明浦豁西窗。兩岸荇蘆侵闊水,半天紫綠掛斜陽。新月到迴廊。
葦間好,最好是新睛。寺後菜畦春雨足,城頭帆影夕陽明。人傍女牆行。
葦間好,初夏最關情。淺水半篙荷葉出,深蘆一帶水禽鳴。雨後雜蛙聲。
葦間好,重九雨霏霏。古寺客穿紅葉出,小舟人載菊花歸。酒熟蟹螯肥。
傾接文儒
淮人程嗣立(字風衣,號水南,1688—1744年)工詩,善書畫,好交遊。家有柳衣園(在城西北河下鎮),園有曲江樓,日與文士聚會唱酬於其中。邊壽民等經常參與曲江文會,同會者有「曲江十子」之稱。「曲江會課」,頗負時譽。邊壽民友人中,相交最厚者,周振采(1687—1756年),字白民,號菘畦,山陽人;陸立(1689—?年),字竹民,亦山陽人;時人合稱為「三民」。友人史震林為作《三民合記》。《合記》謂壽民「有草亭,匾曰『蓮葉仙舟』」,「土階積苔,座無俗客」。壽民嘗謂客曰「俗蓋有二:粗俗可耐,文俗難忍。」客曰:「粗俗則易知矣,文亦有俗乎?」壽民曰:「姑舉其略:古也而餿,今也而油,贅言若疣,套言若球,佯問若搜,強辨若咻,偷視側眸,假聽點頭,足恭意偷,目高氣浮,釣名勝鉤,刺利勝矛,步如曳牛,坐如鎖猴。」邊壽民經常出遊,甚至長期羈旅在外,在他的詩詞中反映甚多,60歲左右曾作一闋自述生平的《沁園春》,云:
自笑鯫生,五十年來,究竟何如?只詩囊畫篋,客裝蕭瑟;瘦驢疲馬,道路馳驅。大海長江,驚風駭浪,冒險輕身廿載余。真奇事,卻公然不死,歸到田廬。葦間老屋堪娛,縱三徑全荒手自鋤。愛紙窗木榻,平臨水曲;豆棚瓜架,緊靠山廚。賣畫閒錢,都充酒價,詞客騷人日過余。余何望,盡餘年頹放,牛馬憑呼。
歸來定居、建成新屋後所作的一闋自抒情懷的《滿江紅·葦間書屋》:
萬里歸來,就宅畔誅茅結屋,柴扉外,沙明水碧,荇青蒲綠。安穩不愁風浪險,寂寥卻喜煙霞足。更三城宛轉一舟通,人來熟。泉水冽,手堪掬。甕酒美,巾堪漉。只有情有韻,無拘無束。壯志已隨流水去,曠懷不與浮雲逐。笑吾廬,氣味似僧寮,享清福。
鬻畫遠遊
就經行地域言,揚州、蘇州、杭州一帶是他常游之地。雍正五年(1727年)他44歲時和雍正九年(1731年)48歲時兩度作江漢之行,所以有「楚水吳山都歷遍」之句。他還遠適北國。他在《柳梢青·雁》中所云「塞北風霜,江南煙樹,到處為家」,雖指雁言,亦為以雁自喻。而下文「匹馬秋風,孤舟夜雨,人在天涯」則實為詩人自道。就出遊時間言,所謂「廿載余」,約指他25歲至49歲,即康熙四十七年至雍正十年(1708—1732年)這段時期。其間,由40歲至49歲,即雍正元年至十年(1723—1732年),他的行蹤,或游杭州西湖,或在山陽會友,或作江漢之行,或在揚州作客,或在江陰作畫,幾乎每年都有記載可考。在25歲至39歲,即康熙四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708—1722年)這15年間,正當壯盛之年,罕見記載,未悉行蹤,如有經年遠遊當在此際。
就在外活動言,舊時文人漫遊四方者,或入幕依人,或訪友攬勝,或賣文鬻畫。邊壽民遊覽名勝如西湖、黃山則有之,然不甚頻繁;受聘入幕,則毫無跡象;「饑驅作客」,賣畫謀生,自是他的主要活動內容。然而,人們不能不胸存疑團,出外仕宦、商賈、旅遊者多,邊壽民何以特別擔驚受怕,以致歸來定居之後,猶有餘悸,深為慨歎呢?康、乾之世,宇內安然,南來北往還較方便,邊壽民何以採用「冒險輕身」這樣十分嚴峻的字樣,又何以產生自必死而視「不死」為「奇」這樣非同尋常的心態?邊壽民所云「壯志已隨流水去」真相何如?其遠行的經歷遭際「究竟如何」?
漫遊期間,邊壽民的畫傳遍南北,聲名日盛。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禛在王府中「張其畫四幅於屏」。嘗勸邊壽民「一遊都門,可博進取」。對於封建時代的寒士來說,直接受知於帝王,確實是一條獵取富貴的捷徑,清前期以詩或畫邀恩寵、備侍從者,不鮮其例。然而,邊壽民漠然不以為意,可見他志不在此。約在雍正元年(1723年),邊壽民自繪《葦間老人潑墨圖》;乾隆元年至十二年(1736—1747年),又先後請友人為繪《葦間書屋圖》6幅。他在待客、訪友、出遊當中,隨時隨地為二圖徵求題詞,分裝成冊。這是他40歲後30年間鍥而不捨的一項重要活動。身後,二圖先後歸淮人屠潢、胡雲樵、朱虞生,後由淮人何楚侯攜藏京寓,1979年何君病逝後,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