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一詞來歷如何?古代的士大夫的官職到底多大?

士大夫一詞來歷如何?古代的士大夫的官職到底多大?

士大夫一詞來歷如何?古代的士大夫的官職到底多大?

畫壇

士大夫是古代中國、朝鮮、越南、琉球對於社會上具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和官吏之統稱。官員選拔制度(科舉制度)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證。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社會上層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傳承者。至於「士人」,一般是指沒有官銜、介乎官民之間的讀書人。

「士大夫」一詞,由周代封建制度中「大夫」和「士」兩個稱號演變而成。「士」於殷商、西周時,和平時期任官吏,爭戰時為兵卒,文武相通。戰國時期,全民皆兵,士人不復有保衛國家的責任,演變為文人、官僚性質,成為保衛文化學術尊嚴之士。西漢前期,「士大夫」一詞主要指武人或軍官;其後士族興起,及至東漢,「士大夫」乃成為士族、官員、豪族的通稱。

地位

士大夫屬統治階層,一般擁有官銜,出現確立科舉制的唐代,並在宋代取得穩固的社會地位。經濟方面,士大夫多是地主,田地卻不是其必要條件。士大夫的特徵是知識,擁有儒學教養,即讀書人。正因其儒學教養,士大夫有資格通過科舉而從政。

四民之中,士屬特權階層,士大夫可透過僕役提出訴狀。即使被告,審案時被州縣拘捕的,基本上也是僕役。對士人不可單呼其姓,必須使用某「省元」的稱呼。有些士大夫和士人濫用權位,成為「武斷鄉曲」的豪強、「形勢戶」,勾結地方官控制地方。

士大夫是官場的成功者,財產主要視乎官職大小,仰賴俸祿。科舉的推行,使朝廷上領導的家族時有變換。如北宋初期李宗諤一家三代顯赫,宋真宗已覺了不起。往往在四、五代之間,士大夫家族就完成了由興至衰的歷程。

功能

士人是支撐社會、維持鄉村秩序的中堅力量,也是官僚士大夫的「預備軍」。理學家認為,士人理想的處世方式是:1.輕財急誼,並不吝嗇,援助族人、鄉里中的窮人;2.調停紛爭,據理調停族人、鄉里的種種紛爭,不必上訴地方官;3.輕視功名利祿;4.志在性理之學;5.合乎禮教。如有官職,則應有能力處理不法行為,作風清廉。

理想的「士大夫」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語)的崇高道德使命感。因此,政治是他們人生的第一要務;但同時,他們的文化素養也決定了他們是文學、書法、繪畫、篆刻、古董收藏等等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創造者。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文人畫」,由於宋徽宗個人的愛好而大力提倡士大夫投入繪畫創作。這進一步提高了繪畫的文化品位和藝術性。宋代以後,一般歷代的大詩人、大畫家、大書法家,絕大多數也都是曾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官員。如蘇軾、米芾、蔡京等等。像唐朝的李白那樣,沒有太多政治經歷,全憑詩文著名的「自由知識分子」幾乎絕跡。

先秦之士

「士」,在西周、春秋時是封建統治公職者之稱、為封建階級之一,多為卿大夫的家臣。西周時代,士為封建制度下的一種階級身份,在卿大夫之下,庶民之上。春秋末年以後,逐漸成為統治階級中專業與知識分子的統稱。

春秋戰國時期,是「士人」的形成期,提出「士」的理論標準的是孔子。《論語·子路》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論語·泰伯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就是說,重視道德操守、嚴於律己、忠君愛國的人就可以稱為「士」。「士」和「君子」的概念有時基本上是重疊的,若細分,則「士」的德行修養要比「君子」略低,也可以說「士」是有志於成為「君子」的人[原創研究?]。

荀子對「士」的分辨更為詳細,他所謂「古之仕士」「古之處士」(《荀子·儒效》),便是清流。荀子對士最明確的要求是「從道不從君」。士參與政治,要以儒家的基本價值追求、仁義之道為依歸。這亦即孔孟在荀子之前所確立的基本士則:士志於道。這種「士」的精神,在實踐上可以是「俠士」。如刺殺秦王嬴政失敗的荊軻,在出發前就立下豪言:「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種為了君王托付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代價的豪邁氣概和高潔品質被作為精神典範。這和孔子的主張也是一致的。

春秋戰國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各國有名有錢的諸侯貴族,如春申君、孟嘗君等,都以「養士」為時尚,最多時可達數千人,還互相攀比炫耀。「毛遂自薦」的典故說明,當時的「士」並沒有特別的標準,泛指具有一定異於常人才能的民間人才。他們往往出身於貧寒之家或沒落的貴族,靠自己的一技之長依附於貴族,為他們提供各種服務。有著書立說的學士,有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陰陽曆算的方士,有為人出謀劃策的策士等。甚至是自稱有才,也可以說服貴族,成為「士族」之列。如:荊軻為燕太子丹刺秦王、馮諼客孟嘗君、蘇秦連橫等。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畫壇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