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人們在結婚時常常需要八台大轎迎娶新娘子過門,大戶人家更是載歌載舞三天三夜不停歇。舞蹈作為一種表達人們感情的行為,被運用在眾多場合,在一些少數民族的婚禮上更是閃閃奪目,錦上添花。那麼,你想知道東鄉族哈利舞的特色嗎?
東鄉族聚居的地方大都為高山峻嶺、道路崎嶇不平,行走都要上山下坡。婦女在狹窄的地埂阡陌中行走時,往往頭部也左右擺動,體態顯得輕盈柔婉。
又因宗教影響,東鄉族婦女在氣質上比較含蓄端莊,這些都在民族文化尤其是傳統舞蹈中會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在東鄉族傳統的婚禮儀式上,一般都要跳哈利舞,其曲調優美動聽,載歌載舞,情趣盎然。
婚禮上的哈利舞
關於哈利舞的由來,在民間故事「綠寡婦斬蟒」中略有描繪。據傳在東鄉的康持黑山中,有一蟒怪吞食人畜,擾得村寨不安,土司為此張榜招賢為民除害。
一個被人稱做綠寡婦的東鄉族少婦,因丈夫被蟒所害,悲憤交集,便毅然應招前往。她提著一壺藥酒走至蟒洞,對跟隨她的人們說:「我若喊『哈利啊宏納』,你們就往前行;我若喊『折回啊宏納』,你們就隱藏」。說罷她就進入洞口,將藥酒放置蟒前。
蟒聞到酒香一飲而盡後沉醉。綠寡婦就呼喚大家進了洞,不料蟒又睜開雙眼,綠寡婦忙呼退眾人。如此反覆三次,蟒始醉倒,遂被眾人剁成肉醬,為地方除一大害。
此後,每逢喜慶日子或當新娘被接到新郎家後,本村村鄰、親友要前來呼喊「哈利」表示慶賀。首先由邀來的「拿杜池」(民間演唱藝人)領頭呼喊「哈利」,眾人(一般是男人)相和,同時按節拍擊掌,拍手背或雙手拍腿,雙腿彎曲如騎馬狀,左右橫走轉圈,並隨呼聲前進、後退等。
且歌且舞的場面非常熱鬧,直至深夜。該舞蹈人數不限,成雙對舞,其特點是剛健、豪放,節奏明快。這種古老的舞蹈形式,今天雖不常見,但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對此仍記憶猶新。
除了哈利舞外,東鄉族穆夫提教派中還流傳著一種歷史悠久的舞蹈叫「哲茲白」,這種舞蹈多在宗教儀式中表演,舞者均為男子,動作以誦經的節奏為準。主要動作為:雙手前後甩動兩下,同時腳下動兩步,然後雙手在胸前交替拍胸,這時一腿稍彎曲,另一腿向前伸出。該舞蹈最大的特點是詼諧、幽默、灑脫。
與婚禮上的哈利舞不同的是,東鄉族的宴席曲也與婚戀有關,是迎親時男方宴請女方送親者的宴席間演唱的歌舞形式。曲調優美,節奏性強;歌詞多敘述民間故事、傳說和一些幽默逗趣的內容。舞蹈動作不配合歌詞具體內容,只表達歡樂的情緒。
宴席曲多為2-8人的男子對舞,相互換位後,有屈膝半蹲、雙手伏膝的行禮姿態。宴席曲的基本步法一般是腳尖或腳掌先落地、膝部屈伸,使身體如波浪起伏,與頭部的擺動、顫動相協調。手勢有單晃手、雙晃手、掏手、望月等,舞姿灑脫昂揚,表現了高原民族豪放、開朗和詼諧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