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是在古代是為了遮擋身體而產生的,隨著文化的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簡單的布料而開始設計衣服的款式,當厭煩單一的顏色後,開始研究衣服的顏色。發展到今天,每個民族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民族服飾。那麼,你知道東鄉族服飾的歷史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東鄉族文化吧!
男子多戴平頂的無簷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其餘分別聚居在和政縣和臨夏縣。甘肅的蘭州、定西地區和新疆、寧夏也有分佈。人口37.3872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東鄉族的民族特色服飾與回族有相似之處,但其特點還是頗為明顯。男子多戴平頂的無簷帽,有黑、白兩色,穿白襯衣,外套黑坎肩,穿青藍色褲,老年人則以黑、灰、白為上。冬季穿羊皮襖,不掛布面。隨著現代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東鄉族的服飾也在發生變化,向大眾化發展,年輕人愛穿新式時裝,舊時的一些服飾漸漸消失。
古時的婦女愛穿一種有領圈、大襟和寬袖的繡花衣服,袖口上鑲一道花邊。下穿套褲,褲管鑲兩道繡花邊,褲管的後面開小叉,用飄帶束住褲管。逢喜慶大事,穿繡花裙子。足登後跟高寸許的繡花鞋。當時不戴蓋頭,只戴包頭巾。後來,婦女的服飾逐漸變化。
女的一般戴蓋頭,長至腰際,頭髮全被遮住,只露出臉孔。蓋頭大致分綠、黑、白三種顏色。少女和新婚婦女戴綠綢和綠緞子蓋頭;少婦和中年女子戴黑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蓋頭,衣著都是藏青色或黑藍色布衣。
青年婦女穿紅或綠的,上衣寬大,大襟在後邊,外加一件坎肩,長褲一直拖到腳面,褲管不十分寬大,約7寸許。冬季穿棉襖褲,式樣與單衣同。嚴寒時節也穿皮襖。
東鄉族婦女所穿襪子由黑布縫製而成,鞋子也以藍黑色居多。年輕女子多在鞋頭上繡上一些花朵。早些時期,婦女還喜愛高2寸許的木底黑跟鞋。木底高跟,用黑布包縫後鞝在鞋幫上,叫木底子鞋。
過去,年青婦女,除了帶銀耳環、銀手鐲以外,頭飾胸飾很少。出嫁的新娘,不僅有頭飾、銀製的簪草頭花、五枝形的扇花緞做成的簪草,而且佩戴胸飾、銀製的牙籤子、銀牌。銀牌都是圓形的,大的像碟子,小的像銀圓。窮人家的姑娘出嫁時,沒有這些頭飾、胸飾,則向富家借用。新娘頭一次回娘家,便物歸原主。現在,婚禮上新娘則只插幾朵絹花,原先的首飾、胸飾已成為陳跡。
女孩子年幼時頭髮周圍剃一圈,中間平分梳著兩條小辮,8歲開始留發,梳成一條辮子,結婚後挽髮髻,戴一白帽,外罩蓋頭。現在的青年婦女,多喜戴高6寸至7寸的筒狀白帽子,身穿流行的時尚西裝,足蹬高跟皮鞋,也頗具魅力。
結婚時,新娘穿「過美」。「過美」是一種前後開叉的長袍和裙子,上穿鑲有假袖的斜襟上衣,有的短衣袖口上,層層摞摞的,綴的假袖很多,以顯其富有,新娘子一般穿套褲,叫「西古」,有綁腿帶子。
男子的民族特色服飾比婦女遜色許多。上衣中間開口,一排整齊的布挽的紐扣,領高寸許,褲齊腳踝,與漢族男子所穿的小褲褂無甚分別,寒冷季節,則披上一件羊皮襖,一般不褂面子。羊皮襖分長、短兩種,長的與大氅差不多,短的與短褂相似,皮襖都是斜襟。穿短皮襖,多系一條粗布制的腰帶,這樣幹活輕便自如。
男子喜歡頭戴號帽。號帽是一種平頂軟帽,有白的,也有黑的,多用布縫製而成,富人家則用綢或線織做成。平時所穿的襪子是布縫的套襪。鞋是自家作的布鞋、麻鞋,麻鞋是用曬乾的胡麻草編織而成的,還有用牛羊皮自製的皮鞋,叫「杭其」,鞋掌鞋幫用一張整皮子縫製,冬天裡面填草末,用來暖腳。
過去,男子民族特色服飾多為長袍,腰繫粗織的羊毛腰帶,掛有一把小刀,解放後,才漸漸改穿短裝。
「仲白」是東鄉族男子喜用的一種民族特色服飾。「仲白」樣式,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一種對開的大衣,暗扣,低領,一般用黑、灰色布料縫製。「仲白」須經常保持潔淨,若是不慎被穢物污染,包括人畜類尿、血和酒,必須立即清洗乾淨。因為「仲白」是上清真寺禮拜五聚禮的禮服。老年人在遇婚喪或探親訪友時,也喜穿「仲白」。
東鄉族中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禮拜,一般頭上都戴纏巾,這種纏巾叫「台絲達日」,其長度是九個半吋,一吋是從手指到肘前的長度。「台絲達日」一般是用白紗、黃紗或是白綢、黃綢製成。
相關內容: 東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