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鮮族文化中「農樂舞」俗稱「農樂」,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綜合性的民族民間藝術。農樂舞分為十二部分。朝鮮族農樂(象帽舞、乞粒舞)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農樂舞」創始於農業勞作,並具有古代祭祀成分的朝鮮族代表性民間傳統活動農樂舞,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舞蹈和啞劇形式進行情節性的演出;而另一種,是在新年伊始和歡慶豐收時節,以熱烈而豐富的傳統舞蹈為內容所進行的群眾性表演活動。屆時,各個村寨都將派出自己浩蕩的「農樂舞」舞隊,參加當地的慶典。
朝鮮民族能歌善舞,無論年節喜慶,還是家庭聚會,男女老幼伴隨著沉穩的鼓點與伽琴,翩躚起舞習以為常。居住在我國東北長白山下的朝鮮族,長期從事北方水稻生產。
為了便於大面積的水稻種植和管理,他們多採取集體勞動、相互協作的勞動形式。
人們每逢下地,都將扁鼓和嗩吶與農具一起帶往田間。
休息時,人們便在明快的鼓樂聲中即興起舞,以歡樂的歌舞蕩滌疲勞。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即興歌舞便逐漸形成了遊樂性的朝鮮族民間舞蹈,貫穿於各種傳統民俗活動之中。
相關內容: 朝鮮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