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婚禮是朝鮮族慶賀60週歲的祝壽活動,回婚禮是結婚60週年時舉辦的慶典禮儀,現在有的地方將回婚禮納入回甲節共同慶祝。它既保存了一些傳統的民俗文化,又融進了新時代的文化內
在朝鮮族文化中「農樂舞」俗稱「農樂」,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時代春播秋收時的祭天儀式中的「踩地神」。「農樂舞」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綜合性的民族民間藝術。農
朝鮮民族傳統樂器有伽伽琴、玄鶴琴、奚琴、嗩吶、筒簫、長鼓、片鼓、橫笛、短簫、篳篥等十餘種。長鼓:打擊樂器,亦稱「扙鼓」。流行於吉林、黑龍江、遼寧的朝鮮族地區。長約
朝鮮族村落多半坐落在依山的平地上,房屋別具一格。屋頂四面斜坡,屋裡用木板隔成單間,各屋之間有門道相通。屋內設平地炕,炕底有火道,即使是嚴冬,室內也溫暖如春。 朝鮮族
朝鮮人自十八世紀中葉由中朝邊境陸續遷入我國,逐漸在東北三省定居扎根,成為我國眾多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朝鮮民眾在遷移的同時,把原先的朝鮮文化與中國民族文化相融合
朝鮮族是愛好體育運動的民族,壓跳板和蕩鞦韆是朝鮮族婦女最喜愛的傳統民間體育運動。鞦韆和跳板具有悠久的歷史,從文獻上來看,朝鮮人蕩鞦韆和跳跳板最晚也起源於十三世紀,
公元1700年之後一些不堪朝鮮馮堅通知借記的殘酷剝削和自然災害的朝鮮人仍然攜家眷、牽牛馬而潛居中國北美謀生。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難,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
抓周禮是慶賀幼兒週歲生日的主要禮儀,這種禮儀在我國北齊(550-577年)時期就已存在,稱作「試兒」。到了宋朝時期(960-1279)更加盛行,稱作「拈周試睟」,後來在民間稱作「抓周」。在
有文字記載的朝鮮文學約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出現。之前的口頭文學主要是古代神話傳說和歌謠。三國時期高句麗琉璃明王所做的《黃鳥歌》被認為是最早的四言漢詩。三國時期的其它主
早期遷徙 在清朝對東疆的「封禁」時期,中朝兩國對邊界的管理都相當嚴格。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朝鮮人越江而至中國領土者仍屢見不鮮。公元1697年(清康熙三十六年、朝鮮肅宗二十
冷面,起源於高麗朝時期,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朝鮮族冷面,是從十九世紀末隨朝鮮族人口遷入傳入中國,至今約有150年,是我國朝鮮族最具代表性的飲食。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位於吉林
東北吉林、遼寧等地區朝鮮族民間傳統農慶節日,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節日夜晚,各地的朝鮮族群眾都要到附近的橋上去「跺橋」。人們按照自己的年齡,計算在橋上來回應走的趟
朝鮮族歷來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稱。在盛大節日,隆重慶典等場合,朝鮮族男女都習慣穿白色衣衫,故又有「白衣之國」的美稱。遷入初期,朝鮮族人多居於偏僻的山村
搗衣是朝鮮族特有的風俗之一,每年的仲秋時節,朝鮮族婦女都要拆洗衣服被褥,進行漿洗晾曬,待衣物半干後,將其疊成長方形放在砧板上棰打,這就是搗衣。 搗衣有兩點好處,一是
朝鮮族婚禮,非常特別的地方就是新郎要接受大桌。大桌是朝鮮族舉行婚禮時專為新郎或新娘準備的筵席,大桌上擺放各種食品,其中最醒目的是嘴裡叼著紅色尖椒的煮熟的公雞,隱喻
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東北三省,歷史文化悠久,是個非常注重禮節的名族,同時能歌善舞,生活中無時無刻都有美酒的陪伴。 在家中喝酒的時候,一般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飲酒,除非長輩
朝鮮族母語文化非常發達,且體系相當完備。從幼兒一直到大學的教育以及各項文化事業,都已形成了極為完善的母語文化系統。有關調查顯示,在延邊作家協會會員中,朝鮮族會員占
婚俗,是朝鮮族家庭禮儀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過去,婚俗複雜,禮儀繁多,首先,男方家要讓媒人到女方家看女方情況如何,這叫「看善」,與漢族的「相親」差不多。如滿意,小伙正
朝鮮族民間樂器原有40多種,洞簫、短簫、篳篥、嗩吶等吹管樂器;奚琴(鄉胡)、四弦奚琴、牙箏等拉絃樂器;玄琴(玄鶴琴)、伽伽琴等彈撥樂器和杖鼓(長鼓)、手鼓、架鼓、大鑼、大金、小
朝鮮族的家系親戚稱呼,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戚叫父黨;母系親戚為外系,叫母黨;妻系親戚為妻黨。還有姑母親戚叫內系,母親的姐姝為姨系。朝鮮族的親戚以此家族來形成。外加查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