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幾乎被遺忘的古代漢族習俗
周代(鄭國) 踏青
溱洧河畔鐘鼓交,踏青遊人樂陶陶。紅男綠女佩香草,兩情相悅贈芍葯。 《詩經·鄭風》有一首民歌《溱洧》,其中說:一對青年男女,要到溱洧二河邊上去看集會,他們相互逗笑,並贈送芍葯。
漢 弄劍與踏杯舞
壯夫弄劍不弄丸,上下青光懾人寒。長袖應隨笙鼓樂,跳踏圓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
漢 猴戲
黃毛紅臀小胡猻,翻斗爬竿踏車輪。頂盔揮旗羊做馬,妝扮美女笑煞人 。 漢代畫像石中百戲圖裡有猴戲形象,可知我國馴猴作戲的歷史甚早。迄明清時,玩猴者多為謀生之計流浪江湖。玩猴藝人多為一副扁擔,挑兩個箱子;或牽羊,帶助手扛一長十字竹竿。在選好場地後,敲鑼引人駐足。一般令猴翻觔斗、擔水、走索;或爬高竿;或開箱戴面具,穿戲衣走場。《燕京歲時記》:『耍猴兒者,木箱之內藏有羽帽烏紗,猴手自啟箱,戴而坐之,儼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揚可聽。古稱沐猴而冠,殆指此也。其餘扶犁跑馬,均能聽人指揮。扶犁者,以犬代牛;跑馬者,以羊易馬也。』
我小時候八十年代,還經常看到耍猴的。現在保護動物,耍猴的幾乎沒了。
溥儀在出席東京審判作證時,嚴詞斥責偽滿洲期間,他的傀儡狀態時,怒稱那些年,簡直就是「猴戲」!
漢 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一局。只緣獲籌心歡悅,廢寢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
晉 重陽 飲菊花酒
九月采菊釀酒香,來年開壇又重陽。暢飲何必陶隱士,難得佳節入醉鄉。 農曆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漢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風俗。飲菊花酒的時代,一般認為是從晉代陶淵明時代。
晉 鬥雞
鬥雞芥翼爭英雄,雙距利刃逞威風。羽毛飛揚分勝負,終在紈褲歡樂中。 鬥雞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免病居家……相隨行鬥雞走狗。』
晉代 饋春盤
立春鹹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云:『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又稱春盤。
晉代 流觴賦詩
修禊文會聚溪頭,羽觴載酒麴水流。酣飲賦詩聯佳句,留得美名在士儔。 《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證明周代已有到水邊洗滌污濁、消災去病之俗。所謂修禊,即指臨水洗濯以除不祥。
北朝 踏青
北國三月沐春風,香車紛然樂踏青。遊人誰顧楊柳綠,競看佳麗映桃紅。 踏青之俗早在漢代之前已經盛行,《晉書》載:每年三月初一至初三,人們出外踏青。到了唐代更為盛行。如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孟浩然有『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
唐 拜新月
妝樓鸞鏡拜月明,再乞嫦娥駐美容。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歎無情。 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常浩《贈盧夫人》:『佳人惜顏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畫堂,下階拜新月。』
唐 驅儺
驅儺吹笛又擊鼓,瘦鬼塗面赤雙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竄引得眾歡呼。 『驅儺』是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多在臘月舉行。唐王建《宮詞》:『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晝,沉香火底坐吹笙。』
古代踏青
唐 鏡聽
夫君遠宦盼回程,跪拜灶前點香燈。懷中抱鏡藏門候,聞人初言細品評。 《月令萃編》載:『元旦之夕,灑掃,置香燈於灶門,注水滿鐺,置勺於水,虔禮拜祝。撥勺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
唐 新婦不跪
並蒂蓮花兩相偎,紅氈展地迎親回。新婦不拜新郎拜,感謝天公為良媒。 唐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最明顯的形象證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記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禮圖》,『禮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儀。
唐 雙陸
桐陰對坐品香茗,一局雙陸赤與青。擲骰滴答如銅漏,深宮又聞小尨聲。 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遊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
雙陸,現在已經幾乎沒人會玩了,在唐代古墓中,偶有出土文物向我們展示著這項古老的智力遊戲。
唐 西域歌舞
西域歌舞名胡旋,傳入宮掖靡長安。吹奏何必瓊林宴,市間到處聞管弦。 隋唐時期,西域文化包括宗教(如景教、祆教)、服飾 (如胡服翻領窄袖)、飲食 (如胡餅、燒餅)、繪畫、歌舞、音樂及樂器等一起傳入長安。音樂主要有龜茲樂、天竺樂、疏勒樂等。
唐 刺青
長安少年多英雄,胴臂競相比雕青。精刺五彩多奇妙,東傳扶桑有遺風。 刺青是古代紋身風俗的遺跡,許多民族都曾有過。古書記載:周代的越人即披髮文身。後來民間的刺青已沒有上古圖騰崇拜的內容。
後來北宋軍隊裡流行刺青,再後來就是現在世界各地的體育人士玩這個。帶動大量社會閒散刺青,這就是返祖現象嗎?
相撲
唐 騎馬打球
大唐靡中國。民間亦好擊鞠樂,無奈馬少騎驢多。 在唐初傳入長安後,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盛行情況可見《封氏聞見記》。尤其到唐玄宗時,打馬球風氣大盛。故又稱『朱球、畫球、綵球、七寶球』等。球杖長數尺,擊球一端呈彎月形。
唐 折柳
跋山涉水輕別離,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橋畔岸邊皆禿枝。 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隋末無名氏《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為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詩。
唐 相撲
孟賁古冶兩相搏,強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對陣顯身手,他日三軍勇報國。 我國古代角觝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在秦漢時的角觝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於百戲一類。
看起來,日本的相撲都是學的唐朝……
唐 步障
國殷民富誇盛唐,豪門出行步障長。可憐明皇幸蜀路,難遮風雨任淒涼。 晉代即有步障,貴族富家出門要用步障遮住路的兩側,尤其內眷不欲路人看見。《晉書》:『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 ;石祟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唐代貴家婦女出門,仍用步障;
唐 登樂游原
樂游原上遊人多,重九登高樂如何。留戀夕陽無限好;寸陰難買莫蹉跎。 據《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跟費長房學道術。一日,費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災,可速回家,讓全家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即能免災。從此形成一種風俗。
唐代 飾梅花妝
傳說 南朝劉宋武帝時,壽陽公主在人日臥含章殿,簷下梅花飄落在公主額上,形成一種裝飾;宮女效之,以紅點額為『梅花妝』。此俗傳至唐宋 ,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內家圓』等名目。
唐代 放燈
火樹銀花不夜天,遊人元宵多留連。燈山星橋笙歌滿,金吾放禁任狂歡。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元(月)宵(夜)』。道家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早在漢代已有慶賀元宵之俗,至唐規模更為盛大。
唐代 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西漢揚雄有《逐貧賦》。據《金谷園記》云:『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
唐代 祭掃
寒食祭掃塚一堆,風吹曠野紙錢飛。黃泉不知生人淚 ;暮雨蕭蕭惆悵歸。 《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按:傳說介子推於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煙。
唐代 蛛絲乞巧
七夕織女賜新妝,挑來蛛絲盒中藏。明朝結成玲瓏網;試比阿誰稱巧娘 《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采縷,穿七孔針,或陳幾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喜子即指一種小蜘蛛。
唐代 走馬射箭
垂楊金堤翠幕連,健兒走馬射堂前。國家尚武多才俊,方顯干城諸英賢。 孟浩然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唐代 內宴冷餐
御賜冷食滿宮樓,魚龍彩旗四面稠。千官盡醉猶教坐;歸來月上金殿頭。 唐張籍《寒食內宴》:『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面稠。廊下御廚分冷食,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來由。』
五代 蕩鞦韆
陽春女兒笑語喧,綠楊影裡蕩鞦韆。身輕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又為打球、鞦韆之戲。』註:《古今藝術圖》云:『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戰,以習輕戲者;後中國女子學之。乃以踩繩懸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
宋代 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宋代 教坊自樂
良辰美景奈何天,淚眼裝歡又一年。堪喜歲首無官役,相聚青樓奏管弦。 宋代教坊妓女原屬宮廷,是為官妓;『紹興年間,廢教坊職名,如遇大朝會、聖節,御前排當及駕前導引奏樂,並撥臨安府衙前樂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宋代 宮中賜銀幡
新春拜過至初三,大內銀幡賜百官。朝回兩袖天香滿,帽飾招得笑語喧。 《東京夢華錄》:『春日,宰執親王百官,皆賜金銀幡勝,入賀訖,戴歸私第。』蘇轍《除夜元日省宿致齋》詩云:『今歲初辛日正三,明朝風氣漸東南。
宋代 斗草
社下燒錢鼓似雷,日斜扶得醉翁歸。青枝滿地花狼藉,知是兒孫斗草來。 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中『春日雜興』曾描述兒童斗草情形。見畫中題詩。蓋江南春早,立春草長,兒童互相用草角力,堅韌者勝,折斷者敗。
宋代 迎富
古人採蓮攜鼓游,今朝雜花插滿頭。相隨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憂愁。 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采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之。
宋代 擔酒上墳
騎驢擔酒祭祖墳,一路春光滿眼新。道旁關撲擲得順,竿挑利物好誇人。 南宋楊萬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為帶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動;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
宋 抓周啐
時逢滿歲戲抓周,羅列書玩並硯籌。原是大人情願事,今番卻令嬰兒求。 《東京夢華錄》:『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 」。至來歲生日,謂之「周 」,羅列盤盞於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籌秤、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
抓周,現在還普遍的存在於國內各個地區。
宋 傀儡戲
村頭齊觀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載歌載舞賴提舉;博得歡笑落夕暉。 《東京夢華錄》中已載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等名目。《夢粱錄》:『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
宋 瓦子內說書
閒聽瓦內講評書,粉怪傳奇勝翻讀。打諢煙花皆悅眾,全憑利口譽京都。 《夢粱錄》:『小說講經史:說話者謂之舌辯,雖有四家數,各有門庭。且小說名:「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發發蹤參之事,有譚談子……等;
宋 茶販
銀針碧螺漫自誇,玉壺沏煮勝紫砂。夏至日長行人少,擔歇柳蔭閒斗茶。 陸羽《茶經》引晉代《廣陵耆老傳》云:『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茗不減。』所謂茗,即茶水;這老嫗是最早的茶水小販形象。
宋 秋社
社鼓敲時聚庭槐,神盤分肉巧安排。今番喜慶豐年景,醉倒翁媼笑顏開。 立秋後第五個戊日,約新谷登場的八月,是為秋社。陸游有《秋社》詩云:『雨余殘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賽廟回。又見神盤分肉至,不堪沙雁帶寒來。書固忌作閒終日,酒為治聾醉一杯。
宋 捶丸
縱令相隔雲山路,曲折輕巧入窩圓。《樸通事諺解》中有關於『用有柄木勺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或隔殿閣而作窩,或於階上作窩,或於平地作窩。人打球兒,先掘一窩兒,後將球兒打入窩內,可能至元代有所改變。
宋 冬舂
一年辛苦到臘中,舂米碓杵運成風。篩簸分藏三日畢,除夕香滿飯盎馨。 江南至臘八日,家家舂米。因臘月米較堅實,舂時可少損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詩云:『臘中儲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計米。
宋 蹴鞠
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戰國策·齊策》中說臨淄富實,『民間無不吹竽鼓瑟、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書·霍去病傳》註:『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宋代更重無球門踢球,錢選繪《宋太祖蹴鞠圖》,《水滸傳》中描寫宋徽宗趙佶好踢球。
宋 燒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門燃火如晝晴。兒孫圍坐雞犬忙,迎得來歲好收成。 江南水鄉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燒火盆。南宋范成大《燒火盆》詩云:『春前五日初更後,排門然火如晴晝。大家薪乾勝豆秸,小家帶葉燒生柴。青煙滿城天半白,棲鳥驚啼飛磔格。
宋 饋歲
不計酒食與野鮮,每逢歲暮送年盤。 饋贈雖少風淳厚,友鄰情誼溢山川。 北宋時,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為『饋歲』。蘇軾有《饋歲》詩。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一入臘月後,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賀。
宋 供摩侯羅
捏塑彩畫一團泥,妝點金珠配華衣。小兒把玩得笑樂,少婦供養盼良嗣。 《東京夢華錄》載:『摩侯羅惟蘇州者極巧,木瀆袁家所制益精。』宋代蘇州虎丘有玩具市場,被稱為『虎丘耍貨』,包括泥娃娃、泥美人,彩畫鮮妍,製作精良
宋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糞堆,一任灰塵滿院飛。但求萬事如吾願,定放汝向彭澤歸。 《錄異記》云:有商人區明(《搜神記》作歐陽明) 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湖君,要明過家,厚禮之。問何所須 有人教明:『但乞如願 』及問,以此言答。
宋 兒童賣癡呆
除夕悅民夜禁開,兒童結隊提燈來。沿街穿巷呼賤價,賺取翁媼買癡呆。 南宋范成大《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招人買。……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雲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宋 照田
臘月廿五天正寒,長竿燃炬照南田。儂家今夜火最旺,定知來年多稻蠶。 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云:『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近似雲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
宋 錢塘弄潮
八月錢塘江口開,萬人鼓噪岸邊排。弄潮健兒顯身手,風頭浪尖逞矯材。 《夢粱錄》:『觀潮,其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系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
現在每年還有錢塘觀潮,政府已經嚴謹的做好安全工作,但是還是經常有人溺水。
宋代 祭灶
時屆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塗灶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我國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
宋代 掛五彩線
榴花照眼艾蒿香,掛符門簾飲雄黃。粽角流蘇懸彩穗,平安佑爾度端陽。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以五彩絲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宋代 穿針比巧
供果焚香祝新秋,庭中比巧月如鉤。年年閨閣乞織女,男兒何曾求牽牛 周處《風土記》云:『七月七日,其夜灑掃庭中,露施幾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以祀河鼓(即牽牛也)織女。』唐詩人祖詠《七夕乞巧》詩云:『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
宋代 染紅指甲
端午階前采鳳仙,小缽加礬細細研。染紅女兒纖纖指,粉白黛綠更增妍。 民間有在五月端午或七夕搗鳳仙花染紅指甲之俗。如《燕京歲時記》:『鳳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開之候,閨閣兒女取而搗之,以染指甲,鮮紅透骨,經年乃消。』
宋代 春社
千尋古櫟笑聲中,此日春風屬社公。割肉卜瓦餘風在,更喜暢飲治耳聾。 立春後第五個戊日是春社日。古時以村為單位祭祀社神,祈求豐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壇上用石砌屋,無頂,上貼『社稷之神』紅紙,祭祀後,撒肉四周以餉烏鴉。
金代 曬書翻經
三伏朝爽曬書篇,庵院翻經結善緣。近事信女樂相助,願修來世福壽全。 《爾雅翼》卷二:『荊楚之俗,七月,曝經書及衣裳,以為卷軸久則有白魚。』魏晉時代在七月七日曬書,後改為六月六日三伏時曬書。
金 酒樓唱曲
路歧天涯淪落人,酒樓趕座唱清音。不入勾欄打野呵,瞽女彈詞說陶真。 耐得翁《都城紀勝》:『諸色路歧人在此作場。』路歧人指歌唱賣藝者。《武林舊事》云:或有路歧,不入勾欄,只在耍場寬闊之處做場者,謂之『打野呵』
金 貨郎擔
鼗鼓街頭搖丁東,無須竭力叫賣聲。莫道雙肩難負重,乾坤盡在一擔中。 〈貨郎擔圖〉在宋人繪畫中有數幅。〈清明上河圖〉中即有兩架貨郎擔子;金代有〈乾坤一擔圖〉明代也有〈貨郎擔圖〉。
元 驛站送信
天涯海角難相逢,尺素傳達賴遠征。驛站健卒鞭快馬,山高水長亦貫通。 秦漢已有驛傳制度。但至宋代才廢除唐代以民為驛夫的制度,而代之以軍卒傳遞。並實行急遞鋪。二十里有歇馬亭,六十里有館。
驛站現在肯定是不需要了,郵局都發展多種業務了,純信息傳輸已經絕大部分變成電子化了,電郵已經是老古董,微信全世界都在用。
元 盂蘭盆道場
道場超度安亡魂,原有盂蘭古意存。慶贊中元貼門首,酒海肉山饗活人。 七月十五日,道家稱『中元節』;佛家為『盂蘭盆節』。《夢粱錄》:『七月十五日,一應大小僧尼寺院設齋解制,謂之法歲周圓之日。其日,……宗親貴家有力者,於家設醮飯僧薦悼。』
元代 結羊腸
元宵初過猶自忙,家家女兒結羊腸。含情暗思心中語:何時得似雙鴛鴦 《霏雪錄》:『北方士女正月十六日用舊歷紙九道為繩,亂結以首尾,聯屬者為兆,謂之結羊腸。』
明代 拜年送名片
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清波雜誌》載:『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到明代仍然如此。
明代 鞭春牛
年年春打六九頭,煙火爆竹放未休。五彩旌旗喧鑼鼓,圍看府尹鞭春牛。 《清嘉錄》載:『先立春一日,郡守率僚屬迎春婁門外柳仙堂,鳴騶清路,盛設羽儀,前列社夥,殿以春牛。觀者如市。』明周希曜《寶安春色篇》:『掀天爆聲徹夜鬧,沸地歌喉板敲檀。
明代 走百病上城頭
姐妹元宵結伴遊,金吾不禁登城頭。走出深閨祛百病,勝到岳陽萬丈樓。 六對山人《錦城竹枝詞》:『為游百病走週遭,約束簪裙總取牢。偏有鳳鞋端瘦極,不扶也上女牆高。』描寫當時成都婦女在元宵夜遍游城牆為樂事。
明代 斗百草
百花爭艷滿庭芳,鶯歌燕舞女兒鄉。不喜飲酒猜拳樂,閒將斗草過時光。 明翟佑《四時宜忌》:『《荊楚記》曰:三月三日,四民踏百草。時有斗百草之戲,亦祖此耳。』高啟《斗草》詩:『摘拾遍叢叢,鋪茵曲檻東。眾家誰得?勝獨有並紅。』
明代 飲菖蒲酒
採得菖蒲屆端陽,釀成美酒送異香。角黍蔗漿祝爾壽,何妨縱飲入醉鄉!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唐殷堯藩詩云:『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可證唐代已飲菖蒲酒。
明 貼門神
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將軍佑吉祥。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引《黃帝書》云:上古有神荼鬱壘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樹,樹蔭如蓋。每天他們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縛之喂虎。
明 放湖燈
輕舟蕩漾玉波澄,中元盂蘭放湖燈,梵唄伴得笙管韻,古寺東山月又升。 中元節有放湖燈之習俗。此俗在宋已有之,但當時是『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揚州畫舫錄》:『放荷花燈,中夜開船,張燈如元夕,謂之盂蘭盆會。
現在去北京的後海,晚上可以坐船,買幾盞湖燈在後海上放出,體驗一下古人的情趣。
明 磨鏡
雲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 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鏡聽詞》即有:『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
明 婦女踢球
陽春三月小桃開,笑語飛過百花台。五彩毛團翻上下,原是雙嬌踢球來。 漢代即有女子踢球運動,南陽漢代畫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獻通考》:『宋,女弟子隊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
明 放紙鳶
巧糊彩畫飛蹁躚,乘風起舞綠楊天。影馳碧空飄雙帶,又送紅燈到上邊。 《朝野僉載》:『魯般者,嘗作木鳶乘之而飛。』元代詩人謝宗可《紙鳶》:『畫裡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躚。影馳空碧搖雙帶,聲遏行雲鼓一弦。避雨飛來芳草地,乘風遊遍綠楊天。
清 高蹺
豐年高蹺扮秧歌,水滸英雄摹演多。文武兩班分醜俊,揮扇敲鼓打手鑼。 清代高蹺,俗稱秧歌。較早組成的內容,系表現《水滸》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兩班;以執器來分,則左棒武松,右棒張清,漁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時遷,俊鼓楊雄,丑鑼顧大嫂。
相關內容: 漢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