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做二不休”源自何人?其中有哪些歷史典故呢?

“一不做二不休”源自何人?其中有哪些歷史典故呢?

“一不做二不休”源自何人?其中有哪些歷史典故呢?

故事典故大全

唐·趙元一《奉天錄》第四卷:「光晟臨死而言曰:'傳語後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釋義:要麼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開頭,就索性做到底。

一不做二不休的典故:

公元755年,唐朝的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叛亂。在與叛軍的一次交戰中,朝廷方面的大將王思禮坐騎被箭射中倒下。就在他處境危急的時刻,一個名叫張光晟的騎兵把馬讓給他,使他脫險。

叛亂平定後,王思禮升了官,但他不忘張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張光晟結為兄弟,並一再向朝廷保舉,從而使張的官越做越大。783年,一支軍隊在京師長安嘩變。德宗帝倉皇逃到奉天(今陝西省乾縣),叛兵推立太尉朱泚為帝。張光晟以為唐朝氣數已盡,便依附了朱泚,做了他手下的節度使。

朱泚自稱大秦皇帝,領兵進逼奉天,張光晟當了副將。不料出師不利,圍城一個多月未能攻克,而各處來援救德宗的軍隊日漸接近奉天。在這種情況下,朱酢、張光晟只能退回到長安。

次年,朱泚又改國號為漢,自稱漢元天皇,封張光晟為宰相。這時,唐軍將領李晟等己迫近長安。朱泚將五千精兵交給張光晟,命他駐紮在九曲一帶抵禦唐軍。

張光晟見朱泚大勢已去,便暗中派人與唐軍將領李晟取得聯繫,希望歸降朝廷。李晟表示歡迎,同時指揮軍隊猛攻長安。 張光晟作為內應,勸朱泚趕快離開長安,並親自護送他出城。待朱泚逃遠後,再返回長安,率領殘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應奏告朝廷,減免他叛變投敵的罪行。張光晟對李晟感激涕零。

此後,李晟每次舉行宴會,總要邀請張光晟參加,並且奉為上賓。賓客們對此非常反感,有的當眾發作,表示不願與反賊同席,李晟見眾怒難犯,只得將張光晟看管起來,等待朝廷發落。不久,德宗頒下詔書,處死叛逆張光晟。李晟無法再為張光晟說情救命,只好執行。

臨死時,張光晟悲哀地說:「把我的話傳給後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罷休!」

相關內容: 歷史典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故事典故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