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見梁襄王的故事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事

孟子見梁襄王的故事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事

孟子見梁襄王的故事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事

歷史故事

孟子見了幾次梁惠王后,又見到了梁襄王。這個時候梁惠王應該已經死了,他的兒子梁襄王即位。在他即位不久,孟子馬上就找到了他。

兩人見了面,談了一會兒話,孟子就出來了,出來的時候,孟子說:我怎麼看梁襄王這個人,怎麼也不像一個國君的樣子。我還沒走到他跟前,他突然就問我,天下要怎麼樣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說,只要天下統一了,自然就安定了。然後他又問我,那誰能讓這個天下統一呢?我說,只有不喜歡殺人的國君,就能讓天下統一。他又問我,誰會歸附這樣的人?我說,天下的百姓都會歸附這樣的人。大王你知道田里禾苗生長的情況嗎?到了夏天,幾天不下雨,禾苗缺水死了。遇到大雨,又重新開始生長,且長勢喜人。你說,有誰可以阻止禾苗的生長呢?放眼天下,當今的國君中,沒有不喜歡殺人的。如果你可以做到不殺人,百姓自然都會來歸附你,而且還會翹首期盼你的到來。如果你真這麼做了,老百姓都來歸附你了,就好像往低窪處的流水一樣,又有誰可以阻止這個趨勢呢?

在這段對話中,孟子一如既往表達了他主張事實仁政的中心思想,以「王道」治國,針對新興的地主階級和勞動人民的矛盾,提出了解決方法。在孟子的文中,常以地主階級的奢侈和農民階級的苦難作出對比,表現出了其高超的談話技巧,令人不得不折服。

孟子莊子之間有何故事

孟子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吧,據史料記載孟子生活在戰國時代,他本來的名字叫孟軻,他是孔子的孫子的再傳學生。他的祖先曾是魯國的貴族,父親的名字叫激,母親叫仉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他和孔子齊名,被人們一起稱作「孔孟」。他的名句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政治上,孟子主張恢復周禮,採取仁政和德治。他認為君主應該愛護人民,把人民和國家放在重要位置,君主不應該實行嚴苛的政治而獨自享樂。他還主張人們要講求道德倫理,只有人們遵行仁義才能是國家穩定。孟子的思想知道今天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對我們的思想素質的養成也是意義重大的。

莊子想必我們也是經常說起吧,莊子名字叫莊周,字子休,他給我們的映像是非常瀟灑和智慧的,我們所熟知的就是莊周夢蝶的故事,莊子是戰國時期宋國人。莊子屬於道家學派,此外他也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他和老子齊名,人們所說的老莊之學就是指的他和老子,可見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我們熟知他的名句就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浮生若夢,若夢非夢。浮生如何?如夢之夢。」、「子非魚,安之魚之樂?」

在今天許多人看來,莊子的思想是消極避世的,不願意面對社會現實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莊子的那種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難得的,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

孟子的政治主張是什麼

孟子的政治主張即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認為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所以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見,已經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孔子的長足發揚,使得他的主張變得更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需求。

孟子看到齊國爭霸,生靈塗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歸附。他認為,君王應該減輕刑罰和賦稅,這樣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種,保持國家的繁榮和穩定。他反對土地兼併戰爭,認為戰爭使得人民流離失所。

孟子覺得國君應該想方設法滿足人民對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這樣才能使人民富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要保證農業的生產和發展,人民可以饑寒無憂,這才是王道的開始。

另外,孟子認為應該對人民實施教育。嚴苛的法律雖然可以暫時穩定國家的秩序,但人民並不是甘心情願的聽候差遣,唯有從內心上讓他們感受到君王的仁義,他們才會心悅誠服地擁護統治者的地位和國家的安定統一。

政治上,孟子認為君王應該推行王道。所謂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對應。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是一套依靠發展農業,保障人民生活和對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論。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論過於理想化,因此沒有被當時的列國君王所採納,因此在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後,他回到家鄉和弟子一起著書立說。從可觀的角度來分析,他的理論,在當時的封建主義社會是具有一定的積極性的。

孔子與孟子並稱為什麼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今山東曲阜人。早年時,孔子是道家老子的弟子,他曾在魯國擔任過官職,後來帶領著一些弟子雲遊列國,整整十四年。之後回到魯國,開設私人講學,打破了當時教學壟斷制度,開創了私人講學的先河。

晚年,孔子開始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經。去世後,他的弟子將他的言行整理成為《論語》。孔子被後世尊奉為聖人,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孔子之孫子思的再傳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儒家學派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張列國君王推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儒家思想。在學術上,他推崇孔子,反對道家和墨家。他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傑出的宗師。他和孔子一樣周遊列國,向列國君王遊說儒家仁政的思想。但最終無人採用,他回到家鄉,和弟子一起著述講學。著有七篇《孟子》傳世,南宋時期《孟子》稱為四書五經之一。死後,後世人稱他為「亞聖」。

孔子和孟子分別代表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的儒家學派最著名的人物,分別被稱為「孔聖」和「亞聖」,兩個並稱「孔孟」,因此儒家學派又被稱為「孔孟之道」。

後人對孟子的評價

南宋時期的大儒朱熹、程頤對於先聖孟子的評價,都認為:自從孟子之後,中國就再也沒有可以繼承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了。是故才有堯傳舜,舜傳禹,禹傳湯,湯傳周公,周公傳孔,孔傳孟的說法。而他們認為,孟子之後儒家就再也得不到真傳了。而到了後世,東漢時期的趙岐對孟子的評價就更高,他認為,《孟子》一書保羅萬象,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足可以和聖人孔子相比,所以,他就把孟子成為「亞聖」。這也是孟子被稱亞聖的最早說法。

其實,說點實在的,這些都是後人給予孟子的評價,先秦之前,根本就沒有儒家這一說。當時人們信奉的,都是「黃老之術」。其中,黃指的是皇帝,老指的是老子,也就是說,先秦之前,人們信奉的都是道教。所以也就沒有了三皇五帝各代相傳的儒家道德之說了。

但是在後世,人們對於孟子的評價還是挺高的,甚至已經超越了諸子百家,僅次於孔子。孟子提出的政治觀點「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說法,在他所處的戰國時代,有著一定的先進性。他在竭力維護封建主義的統治和社會的安定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

而孟子對於人性方面的思想,也頗具有前驅性。他認為,人形本善,只是後天的影響才讓人有了善惡之分。所以他一直堅持「捨生取義」的說法,他和孔子一樣,認為老百姓應該遵守禮制,才能讓天下太平。

著名思想家孟子是個怎樣的人

眾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人的孟子有「亞聖」的美譽,他的學術成就是非常高的,被譽為先秦時期中國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和哲學家,一生都十分尊崇儒家的創始人孔子,並且效仿孔子周遊歷國,最後也是鬱鬱不得志,美譽實現他的理想抱負。

孟子的為人處世是很令人敬佩的,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族,從小生活艱苦,而且又自幼喪父,全靠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歷經艱辛把他養大。孟母為了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就有「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典故,可見是費盡心思才把孟子培養成一個有學問的人。所以孟子對母親十分孝敬,他曾經很想遠遊,見識世面,但是一想到家中還有年邁的母親要侍奉,就會不忍心,於是他就在家鄉附近教書,一有時間便回家陪伴母親,直到母親去世,孟子又守孝一年,才依依不捨離開家鄉周遊歷國,他是孔子所說的「父母在,不遠遊」的最好的實踐者。

孟子還是一個很善於辯論的人,這一點與儒家其他的學者不同,他們通常放不下讀書人的身段,不屑於或者說不善於與人爭辯,但是孟子沒有故步自封,他在向國君和諸侯推銷自己的理論的時候,大量運用排比、比喻、將故事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在氣勢上壓倒對方,野史上甚至記載孟子就是因為與張儀的辯論處於下風,一氣之下,吐血而亡的,可見孟子有其真性情的一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歷史故事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