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約學問淵博,精通音律,與周顒等創四聲八病之說,要求以平、上、去、入四聲相互調節的方法應用於詩文,避免八病,這為當時韻文創作開闢了新境界。其詩與王融諸人的詩皆注重聲律、對仗,時號「永明體」,是從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的一個重要過渡階段。著有《晉書》《宋書》《齊紀》《梁武帝本紀》等史書,其中《宋書》入二十四史。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沈約的《詠湖中雁》,一起來看看吧!
詠湖中雁
沈約〔南北朝〕
白水滿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牽弱藻,斂翮帶餘霜。
群浮動輕浪,單泛逐孤光。
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
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較難確定,清吳淇認為可能作於齊粱替革之際,但缺少確鑿有力的證據。《禮記·月令》:「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鴻雁來。」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飛舉,振翅往北,準備還回故鄉。
「白水滿春塘,旅雁每迴翔。」起手即點題。「白水」,極清澈之水。此二句點化劉楨《雜詩》「方塘含白水,中有鳧與雁」而成。次句於「雁」字上著一「旅」字,言此湖不過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過客而已,為結句「還故鄉」鋪墊。「迴翔」,迴旋盤翔;「迴翔」前下一「每」字,言每當春水滿池,從北方來此過冬的群雁就要起飛盤舞,年年如此,無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時間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極細膩的筆觸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態。「唼流」,雁入水覓食貌,宋玉《九辯》:「鳧雁皆唼夫梁藻,風愈飄翔而高舉。」「弱藻」,柔嫩的水草。「唼流牽弱藻」,湖雁覓食水流,以至牽動柔弱的藻類,真是刻畫得至細至微。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云:「季秋邊朔苦,旅雁違霜雪。」季秋北雁南飛,為的是避朔風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當他們振翮準備北飛之時,彷彿還感到毛羽上仍殘留著舊年的余霜;也正是這余霜,觸動了旅雁的鄉思之情,因為這余霜畢竟是北方帶來的呀!「余霜」一語,頗為曲妙!「群浮動輕浪,單泛逐孤光。」上句,群雁悠閒自在漂浮水面,隨著輕浪晃動。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單雁浮行追逐遠光中的儔侶。「動」,群雁為輕浪所動,寫出悠悠然之狀;「逐」,單雁主動追逐,帶有一種頑皮勁兒。這兩句,不著一「湖」字,而「兼湖並出,神至之筆」(《采菽堂古詩選》卷二十三)。「唼流」句湖水,「群浮」兩句湖面,「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兩句湖空,層次極分明,具有明顯的立體感。譚元春說:「『群浮』、『單泛』、『懸飛』、『亂起』,盡湖雁多寡、上下、遲疾、斜整之狀,可作一湖雁圖」(《古詩歸》卷十三)。結二句「刷羽同搖漾,一舉還故鄉」,篇末點明作意。刷羽,以喙整理羽毛。「搖漾」,李善註:「飛貌」。群雁刷羽同飛,以期一舉北返故鄉。照應開頭所言「旅雁」。
我國古代詠物詩源遠流長,何焯說:「園葵(按:即漢樂府《長歌行》,首句為「青青園中葵」)、湖雁(即此詩),詠物之祖」(《義門讀書記》卷四十七)。就時間而言,早於沈約的文人詠物詩有的是,何推此詩為祖,當於成就而言。詠物詩或有寄托,或無寄托,或雖有寄托但幽隱難明。王褒《詠雁》云:「河長猶可涉,河闊故難飛。霜多聲轉急,風疏行屢稀。園池若可至,不復怯虞機。」抒寫其流落北方、盼望南歸之情甚明。吳淇《六朝選詩定論》認為此詩有寄托,他說,梁武帝「及將受禪,休文蓋有不安於心者,故寓意於詠雁。首句滿塘只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謂齊梁之間諸人未知所擇:有從梁而得祿者,如『唼流』句;有不從而中傷者,如『斂翮』句;有黨附而隨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無與者,如『單泛』句」;結二句則有「自欲隱而兼招隱之意」。這樣的分析不能說沒有絲毫道理,但總感難於圓通,或使人終有「隔一層」之憾。《古詩歸》鍾、譚著眼於該詩的體物方面,較有見地。這首詩的精妙處,在於詩人用輕靈之筆,寫出湖中許許多多雁,湖面、湖空,參參差差,錯錯落落,唼、牽、斂、帶、浮、動、泛、逐、懸、亂、起、刷、搖漾、舉、還,各種各樣的動作,諸多的神態,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而寫來似一點也不費力,不露雕琢之跡,刻畫精細而不流於纖弱,「詠物之祖」,或可當之。
相關內容: 沈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