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借物借事傳情達意

辛棄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借物借事傳情達意

辛棄疾《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借物借事傳情達意

古代典籍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南宋官員、將領、文學家,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辛棄疾的《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一起來看看吧!

浣溪沙·泉湖道中赴閩憲別諸君

辛棄疾〔宋代〕

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朝來白鳥背人飛。

對鄭子真岩石臥,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誦北山移。

上片寫景,借鳥語傳情。辛棄疾對他的重新出任,並沒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時的那種「春風得意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寫了這樣一個開頭:「細聽春山杜宇啼,一聲聲是送行詩。」當他在春山間行走時側耳傾聽,杜鵑鳥一聲聲長啼,很有抒情意味,彷彿是為他而寫下的抒情詩一樣。然而杜鵑的啼鳴,古人都以其聲如「不如歸去」,能動旅客懷歸之思。那麼作者只見它送行的慇勤,不覺它勸歸的意思,顯然是在裝糊塗。這裡說「送行」,是囑他別忘歸來之意,表達了作者未出行即思歸鄉的心境。末句突然一個反頓:「朝來白鳥背人飛。」借白鳥見他出山,就因怨憤背飛而去來顯化自己的矛盾心情。這裡彷彿是目遇心感,隨緣而得,但其實是經過構思,富有深意的。因為第一,作者用了自己的舊典:當年他初隱帶湖,就在詞裡表示過與盟鳥結盟,永不背叛,(《水調歌頭·盟鷗》)而今居然食言了。第二,作者還借用《列子》典故,表明當人有了機心之後,白鷗自會識破而遠飛避害。而今白鷗見他就背飛而去,顯然是不滿於他那欲有作為的機心。所以白鳥這個意象,雖然取象於當前,但一能顯示他的自笑機心,二能顯示他的自笑背盟,措意曲折而深隱。

下片寫情,借典故寄意。前兩句,借漢代隱士鄭子真屢受詔書而不肯出,東晉大隱士陶淵明一掛冠即至死不仕的典故,表明當年自己也曾像鄭子真,陶淵明一樣,隱於岩石下,手把菊花飲。末句突然一個反轉,以前人諷刺同隱者違約出仕而作的《北山移文》,來自嘲自己的愧對山中故人,不能像鄭子真,陶淵明一樣堅定其志,卻是半道背盟了。這次出山,與其說是為國家建功立業,不如說是對這些年來久已習慣了的「隱逸生涯」的背叛。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待山中故友起而諷刺自己,就已經感到這種大談歸隱之趣後再出仕的行為可吃可羞,說「而今堪誦」,這表明,作者此時確實面臨著心理上的壓力。這壓力,是作者用世與避世的矛盾心情的充分反映。

這首詞在表現手法上,借物借事傳情達意,把準確和曲折的效果相結合。在結構上,上下兩片都採用前二後一的逆轉句式,使重心落在每片的末句。而兩片之間,結構對稱,表意均衡,顯得整飭、有力。

相關內容: 辛棄疾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