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元代散曲家、劇作家,他畢生致力於詞曲的創作,是元代作品最多的大家,也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在世時就極負盛名。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張可久所作的《折桂令·九日》吧。
張可久別名張小山、張伯遠,是元代著名劇作家、散曲家,與張養浩並稱「二張」,與喬吉合稱「雙壁」。張可久是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被譽為「詞林之宗匠」、「曲家翹楚」等。
在元朝那個多文化融合發展的時代,張可久用他的才華和智慧譜寫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是那個朝代元曲現存與世的最多的散曲家。因此,他所作出的文學貢獻是非常巨大的,他促進了整個朝代文人化的過程。在這個時代,元曲是非常風靡的,除了在民間的人,就連當朝的統治者都喜愛這種通俗的文化,然而這個時候,張可久的出現把這些俚語文人化,讓他成了另外一種文化。
張可久作品的數量非常多,他所有作品加起來可以達到八百多首,佔到了全元代的五分之一。可以說,張可久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琢磨詩文辭藻上面了,才能產出如此之多的作品。這樣一個高產的作家,除了他對詩文的熱愛之外,還和他的經歷有關。
張可久做過路吏、首領官、桐廬典史及昆山幕僚,常常被調任,一生都無躊躇滿志的時光。也是因為這樣,他遊歷了很多的地方,也有很多的感慨。從江蘇到湖南,一路南下,路遇的景色無數,同時他的思想也漸漸的開闊,漸漸投入到了山水之中,好像山水才是他的歸宿一般。《折桂令·九日》正是張可久遊歷在外的思鄉之作:
「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慇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張可久說,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睏倦遊子思念故家。憶翠袖慇勤勸酒,金盃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西風蕭蕭人已衰老滿頭白髮,玉蝶愁飛明日黃花,回頭看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隻遠飛的寒鴉。
這首散曲前三句:「對青山強整烏紗,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寫出已逾古稀之年的張可久,早已厭倦官場的傾軋,望著南歸的大雁,內心感到無限惆悵。
接下來,「翠袖慇勤,金盃錯落,玉手琵琶」三句,化用宋代詞人晏幾道《鷓鴣天》中的「彩袖慇勤捧玉鐘,當年拼卻醉顏紅」,詩人由寫眼前景轉為對昔日生活的回憶,與前面的「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形成強烈的對比,更凸見詩人此時的孤寂心境。
七八兩句:「人老去西風白髮,蝶愁來明日黃花」,化用了蘇軾的詩句:「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詩人突然醒悟到:人生易老,好景不長,遊子不要留戀他鄉。
末三句:「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這裡又化用宋詞人秦觀的《滿庭芳》的詩句「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反映出詩人漂泊無依的情懷,倦客之心、思鄉之情溢於筆端。
這首散曲既寫「重陽」的美好,更寫了遊子的愁腸。此時正值秋高氣爽,同時萬物也開始蕭疏。大雁南歸,更易引發遊子思鄉。秋野豐美多姿,而秋景卻最令遊子淚下神傷,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整首散曲以一個「思」字貫穿全篇。詩人由眼前實景寫起,觸景生情,憶往昔歡樂事,更添此刻思鄉之愁,最後,以景結情,回顧漫漫天涯路,抒遲暮思歸之情。
相關內容: 張可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