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東漢末期權臣,也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他是個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詩人、書法家和文學家,流傳至今的詩歌有二十多篇,都是樂府詩體。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曹操所作的《蒿里行》吧。
曹操是中國百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千百年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可謂褒貶不一,譽之者為為命世英雄、毀之者稱其為逆賊奸臣。但他的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使得當時乃至後世之人都覺得他是一位極其殘暴自私的人。而與他同時期的人許劭說他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後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們對曹操的評價是貶多褒少,《三國演義》的廣泛流傳更加深了人們對他的反面印象。
但是,曹操有統一北方的歷史功績,這是無法泯滅的歷史事實。在北方統一的戰爭中,曹操發揮了傑出的軍事才幹,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精熟兵法,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是個出色的軍事家。
另外,曹操還是個很有謀略的政治家。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天子,開創亂世權臣篡權典範;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發現生產,使其統治地區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他還整頓吏治,用人惟才、不計門第,加強中央集權。
曹操,除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之外,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今存的二十餘首詩全是樂府歌辭,以舊題樂府寫時事,曾配樂演唱,「被之管弦,皆成樂章」(《三國誌》注引《魏書》)。
他的作品,有一部分直接反映了漢末動亂的現實和人民的不幸與苦難。如《蒿里行》:「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曹操說,關東的諸州郡將領,都起兵討伐董卓及其黨羽這些殘暴的人。
曹操說,本來期望各路將領在孟津會合,同心討伐長安董卓。結果各有打算,力不齊一,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權勢、財利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曹操說,戰士常年征戰,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百姓也因此死傷無數。纍纍白骨曝露於荒野之地無人收埋,方圓千里都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一百個老百姓當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這裡不免讓人肝腸寸斷。
《蒿里行》這首詩,曹操是借樂府舊題寫時事,內容記述了漢末軍閥混戰的現實,真實、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難,堪稱「漢末實錄」的「詩史」。詩人運用民歌的形式,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批判,不僅對因戰亂而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苦難人民表示了極大的悲憤和同情,而且對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惡元兇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鞭撻。
蒿里行
【作者】曹操 【朝代】漢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起首兩句「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作者敘述了發生在漢朝末年的歷史大事件:漢獻帝初平元年(190) ,關東(函谷關以東)各州郡將領起兵討伐董卓。
接著八句「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作者真實地記錄了關東之師從聚合到離散的過程。各州郡將領起兵討伐董卓,但他們各懷鬼胎,觀望不前,旋又自相火並。繼而袁紹、袁術兄弟一個謀圖廢立皇帝,一個自立為皇帝,以致戰禍連年,兵士征戰不休。
最後六句「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作者感慨戰爭給士兵和百姓帶來深重災難。「鎧甲生蟣虱」寫戰亂之長,士兵連年征戰,人不解甲,馬不卸鞍,其苦可知;「萬姓以死亡」寫人民在戰亂中死喪殆盡,可見戰禍之烈。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用簡括的語言描繪出一幅戰亂中的淒涼悲慘的圖畫。從視覺感受上說,彌望中,縱橫於野的白骨,是那樣慘白;從聽覺感受上說,茫茫大地死一樣沉寂,沒有一點生命的氣息,雞鳴狗吠,這些尋常的莊戶聲氣都不聞於耳了。作者收視反聽,自然要痛斷肝腸了。
這首詩風格質樸,沉鬱悲壯,體現了一個政治家、軍事家的豪邁氣魄和憂患意識,詩中集典故、事例、描述於一身,既形象具體,又內蘊深厚,體現了曹操的獨特文風。清初著名的詩人兼詩論家陳祚明在《采菽堂古詩選》裡評價這首《蒿里行》說:「孟德所傳諸篇,雖並屬擬古,然皆以寫己懷來,始而憂貧,繼而憫亂,慨地勢之須擇,思解脫而未能,亹亹之詞,數者而已。」
相關內容: 曹操 、